今日猪价9月27日猪价,很多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有疑问和不解,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详细了解一下吧。
肉价单月上涨30%,生猪价格创五年来历史高点,猴年里的“二师兄”出尽了风头。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是由于供给不足造成的;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本轮猪肉上涨掺有人为“炒作”因素。那么,随着生猪价格跨过历史高点,未来将何去何从?
近日,很多人都在讲,吃不起猪肉了。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猪肉零售价近20元一斤,肋排最高近35元一斤,“疯涨”是老百姓和业内人士共同的感受。那么,本轮猪肉价格疯涨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是前些年猪肉价格低带来的供应不足?是天气及人为因素还是有资本在后面助推?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调查。
昨日(5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望京地区几家大型菜市场和超市后了解到,这几家菜市场和超市的零售猪肉价格相近,分别是前后腿肉一斤17元左右,五花肉一斤18元左右,排骨肉一斤27元左右,最贵的肋排则卖到了一斤35元左右。
摊主告诉记者,往年春节是猪肉价格的高点,一般过了春节就会降,但今年春节以后,猪肉的价格依然一直高居不下,“批发价就高,我们都是跟着拿肉的价格走的”。另一名摊主表示:“这是因为现在肉联厂收不到毛猪。”
记者发现,在这些摊前购买猪肉的顾客并不多,一位摊主表示“现在菜啊肉啊啥都贵,没办法,菜不能不吃,那就少吃点肉。”另一位前来购买猪肉的顾客表示,自己最爱吃肋排,但是35元一斤的价格也让他犹豫,因此只买了腔骨和肋骨都有的排骨肉,一斤便宜8元。
另外,记者在超市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相比“本地”的猪肉,进口的猪肉反而便宜一大截,如来自加拿大的猪肉肋排,仅售19.8元一斤,比本地的34.8元的肋排便宜了近一半。
猪肉价格疯涨是被人为炒起来的?
根据农业部的“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猪肉零售价格每公斤28.6元,同比上涨35.2%;活猪价格每公斤18.82元,同比上涨54.8%;仔猪价格每公斤40.68元,同比上涨101.3%。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轮猪肉价格疯涨不止?
“猪肉的价格跟炒作有关。”新发地市场宣传部詹家宝认为,猪肉价格主要是炒起来的,价格炒高之后很多农民和饲养场不愿意出手活猪,想把猪养到150斤左右再出手,这是一种“惜售”的心理。在肉价上涨的时候,养猪场一般愿意拖后几日出栏,一方面可以增加毛猪的单重,一方面又因为价格上涨可以增加收入。 猪肉价格上涨也掺有人为的因素。
农业部相关人士表示,生猪存栏量低是造成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2024年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利润微薄导致生猪养殖纷纷减少。截至2024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量为36671万头,较2024年高点的46856万头下降约21.7%,较2024年同期的38973万头下降约5.9%。”
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则认为,目前猪肉价格的上涨确实是由于供应端的供给不足造成的。“2024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造成了大量养猪场破产和退出,产能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环保的问题,从2024年初开始拆猪场,进一步造成产能不足。”
除了以上供应链的原因,还有一部分自然原因。去年12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世纪寒潮”,温度大幅下降,造成仔猪腹泻严重,成活率比较低。这就影响春节以后的肥猪供应,一些屠宰企业甚至遭遇了“断档”,收不到猪。
前不久,在各群里流传着一条3月25日储备肉投放的消息,5省投放总量在1.85万吨,但是至今没有得到证实。不论如何,猪肉价格并未得到控制,时至今日,依然维持在高位。
对此,冯永辉表示,即使消息为真,那么2万吨对于弥补猪肉市场的缺口来说依然太少了。“储备猪肉实际上是企业的库存,一般是4至6个月的轮储周期。今年的形势一直不好,所以企业并没有太多的储备,说白了就是没货,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并没有大规模投放的原因。”
回头看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猪粮比价进入黄色预警区域建议养殖场户勿过度补栏》,其中提到,截至3月9日,全国生猪平均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62元,同比上涨52.8%;猪粮比价为9.13﹕1,已进入黄色预警区域。“猪粮比价”是指活猪价格与玉米价格的比,它是衡量猪肉价格的一个重要指标。猪粮比价越高,说明养殖利润高,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越高。同时,这也是政府进行猪肉价格调控的最主要参考因素。据了解,猪粮比价的绿色区域为5.5:1到8.5:1,而近期,生猪价格超过10元一斤,玉米的价格约9角一斤,猪粮比价已经超过10.5:1。
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规定,适时启动调控预案,努力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在这份调控预案中规定,当猪粮比价处于黄色区域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商,提出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计划,由商务部牵头组织实施。
冯永辉介绍,现在供应端的补栏开始恢复,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据他预测,传递到终端的供应至少还要10个月以上。他预测,今年9月以后,可能会迎来一轮价格的下降。而詹家宝则认为,目前猪肉的价格基本已经达到一个历史高点了,但是他表示,此次的涨价与往年相比周期性不明显,其中可能有人为因素,因此无法预测后续价格的波动。
事实上,除了政府投放储备肉和养殖户的补栏之外,还有增加进口肉,对低保户、大学生等群体加大补贴等措施。 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调控政策出台。
与北青报记者在超市中看到的猪肉价格类似,冯永辉表示进口猪肉价格确实便宜,几乎是国内的一半。但是“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填补中国的缺口,中国的猪肉市场是5000万吨的规模,而全球的猪肉贸易量才600万吨”。虽然国家已经在提高进口肉的比例,1月份同比增加了66%,2月份同比增加了110%,但是依旧供不应求。
同时,上述专家表示,在2024年至2024年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许多养殖场、屠宰场都处于亏损或薄利状态,这对于生猪市场是很大的打击。目前猪肉价格走高,以市场调节的方式刺激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也是好事。此时如果盲目进口,可能会进一步打击国内养殖户的积极性,短期内猪肉市场反而难以调节恢复。
在养殖业内,有这样一个“猪周期”,大致的轨迹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通常2到3年循环一次, “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就成了养殖户们的“魔咒”。
乍一看,这样的调节十分符合市场的供需关系规律。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在这种带有“滞后性”的市场调节中,有一部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这样的悲剧在周期性地循环上演。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也就是说,只有先行出现了价格的波动,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才会随时扩大或减少商品的供应。 供求不平衡影响到价格本来就存在时间差,从作出决定再到见效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养殖业的特性又决定了从仔猪到肥猪的生长周期很长,导致这一行业的市场调节更加滞后。
2024年到2024年猪肉价格持续低迷之时,许多企业不得不倒闭,这就造成了生猪供应的减少,而现在随着猪肉价格的持续走高,补栏的养殖户越来越多,或许会带来下一轮的价格下跌。 我们并不愿看到下一个“猪周期”的上演。或许,不让“猪周期”继续上演的方式,除了对养殖户进行市场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不能盲目跟风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也要进行科学的、带有预见性的宏观调控
据报道上个月的猪肉价格同比上涨五成,如果是年初的时候开始养猪,上个月卖的话,一头猪最少也要赚5000块钱。如果前两年就开始养猪的话我觉得那真的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两年真的是可以致富,这两年的猪肉价格一直上涨。目前农村养猪户在增加,以前每家可能只是养一头猪等过年的时候吃肉,而且喂猪的食物都是一些自制的食材。近两年每家几乎可以养4-6头猪,而且不在只是喂粮食,人们加入了专业的养猪饲料。刚刚说的只是普通的村民,他们只是赚取少部分的钱,赚更多的钱肯定需要养更多的猪,比如就是专门的养猪场几乎要养100头猪以上,有自己的老母猪,这样的话可以节省买小猪的钱,但是专业的养猪场还需要投资更多,像产房的建设,养猪场的建设,他们都有完整的体系,一年下来估计也可以赚30-40来万。还记得上次南阳地区全方位建设养猪场,把农民用地都规划成为养猪,可能是看到了养猪的红利。但是我觉得还是适可而止,其实也不是说每个人养猪都可以赚钱,它也需要付出很多,喂多少粮食,怎么样才能更好,还要懂的给猪治病,因为过程中猪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经验的人是不行的。没有经验养猪想尝试的我觉得可以先少量养,也不用建立养猪场,先养4头左右,如果一开始就投资很多后面养不好那就亏本了。养猪是很赚钱,但是其他行业就不赚钱嘛?很多人觉得养猪没有技术含量,其实不是的,养猪也有养猪的一套完整体系,还要能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人,养猪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赚钱哪有这样容易,都需要脚踏实地。
进入12月,南北方生猪价格跳水,多地单斤售价重回8元区间,东北局地更是进入7元时代,不少养殖户猪粮比在盈亏平衡线徘徊,此前备受期待的南方腌腊旺季和北方杀年猪行情也未给猪肉市场带来转机。
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援引专家意见发文指出,近期生猪价格出现过快下跌,主要是受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年底生猪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当前国内生猪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市场消费偏弱是暂时的,建议养殖户不要恐慌性出栏。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供增需弱是此轮猪价跳水的根本原因。随着此后消费需求恢复,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价格将温和反弹,明年二季度后恢复到合理位置,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押宝春节后行情。
“昨天又是大落8毛,今天抓白条猪每斤最低到8元,公司收购价每斤7.5元—7.8元。”12月21日,山东即墨一养殖户在某养猪论坛里分享了当日报价。另一养殖户则称“扛不住了”,计划最近两天出售掉手里的生猪,“实在受不了猪价煎熬”。
在经历三季度的11周连涨后,生猪价格自11月开启下行模式。至12月中旬,养殖户期待的南方腌腊旺季和北方杀年猪行情并未给猪肉价格带来实质性带动。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生猪价格自11月开始下跌,但前期价格相对稳定,真正大幅下跌发生在最近20天左右,且有崩盘迹象。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 2024年12月5日—12月11日,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31.61元,环比下降1.6%。截至12月20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8.35元/公斤,较上一日下降2.2%。
搜猪网数据显示,12月20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均价17.41元/公斤,单斤价格已跌至8元区间,全国南北各地行情仍持续大面积下跌态势。另据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东北局部地区生猪公斤价格已跌至15元—16元区间。
与此同时,生猪期货市场也出现跌势。截至12月19日收盘,生猪期货近月2301合约报15615元/吨,跌幅7.98%;生猪期货2303主力合约报收于15470元/吨,跌幅3.58%,创今年4月以来新低。
结合上市公司销售数据来看,2024年11月,牧原股份商品猪销售均价为23.33元/公斤,环比10月下降10.44%。温氏股份11月毛猪销售均价为24.11元/公斤,环比变动-9.67%。新希望同期商品猪销售均价为22.3元/公斤,环比变动-13.67%。天邦食品11月商品猪均价为23.65元/公斤,环比下降约11.32%。整体来看,大型养殖集团生猪均价已整体回落至今年9月水平。
针对近期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等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近日组织召开视频会议。专家指出,近期生猪价格出现过快下跌,主要是受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年底生猪供应增加等因素影响。
搜猪网分析认为,进入12月以来,各大头部养殖企业生猪出栏速度加快,普通散养户也出现了跟风抛售潮,加上猪价下跌、需求不及预期,养殖户恐慌情绪持续发酵,进而持续出栏,为之前的集中压栏买单。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猪价格经历先跌后涨的过程。6月初,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脱离过度下跌及预警区间,大部分养猪企业二季度亏损大幅缩窄,9月实现盈亏平衡或略有盈利,至10月末已实现单季扭亏或前三季度盈利。
9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猪肉价格进入过度上涨二级预警区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对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进行研判,认为生猪价格明显上涨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养殖户为博弈后市行情,出现非理性的过度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行为,减少了市场供应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尽管下半年生猪存栏持续增加,尤其是6月以来仔猪供给量持续增加,但由于压栏和二次育肥导致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存在供给后置,一定程度上导致此前两个月出现猪价超涨情况。生猪价格自11月起回调,主要原因是标猪供给呈环比增加趋势,二次育肥也开始放量。
“12月初并没有出现预期反弹,养殖户恐慌心理被放大,近两周生猪价格跌幅较大。”朱增勇分析称,供增需弱是此轮猪价跳水的根本原因。从供给端看,每年12月至春节前是生猪供应高峰,加之小型养殖户押宝年底行情,二次育肥、回圈增重大猪直至12月份才恐慌抛售,产生踩踏效应。从消费需求来看,猪肉价格在12月中旬前处于较高位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屠宰场生猪需求量下降,肉店销售也有所下降。种种原因导致当前生猪价格短时间处于超跌状态。“养殖户要避免恐慌出栏情绪,冷静面对当前的猪价过度下跌,合理安排出栏节奏,避免踩踏效应进一步放大。”
对于生猪市场后期走势,搜猪网分析认为,短时间来看,市场供需基本面难现明显改观,且在恐慌情绪笼罩下猪源供给持续偏多的态势也难改变,“毕竟大家积攒了两三个月的猪都是想在年底释放的。”接下来猪价止跌或是反弹,很大程度上要靠需求端翻盘。随着部分地区猪价已经跌至成本线附近,养殖端扛价情绪逐渐升温,生猪市场跌势或收窄企稳。
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指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总体合理区间,不存在产能过剩情况,市场消费偏弱是暂时的,养殖户无须过度担忧。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节奏,不恐慌性出栏,保持生猪产能基本稳定;猪肉加工企业适当增加商业库存,扩大市场需求,共同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国家发改委将继续紧盯市场供需和价格动态,必要时采取收储等储备调节措施,促进生猪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冯永辉认为,长久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消费恢复只是时间问题,但养殖户需要经历一个阵痛过程。“目前猪粮比已经降至5.5:1左右,低于盈亏平衡点,我认为不具备继续下跌的空间,预计拐点会在一两周内出现。国家发改委也在对外释放信号,建议养殖户不要恐慌性地出栏。”
朱增勇认为,猪肉消费需求会有所恢复和提振,猪肉价格不会持续下降,预计在接下来的元旦、春节期间会季节性地温和反弹。明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后,预计全国性的消费将逐渐回暖,猪肉价格也将恢复到相对合适的位置,但同时提醒养殖户避免投机进行二次育肥,不要盲目押宝春节后行情
关于“今日猪价9月27日猪价”这个问题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