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猪饲料添加抗生素的危害和猪饲料里面添加抗生素到底好不好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猪饲料添加抗生素的危害以及猪饲料里面添加抗生素到底好不好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激素类、安定类和抗生素类药物。盐酸克伦特罗,也称瘦肉精,主要添加在育肥猪饲料中,能够提高猪的瘦肉率。添加后,一方面是引起猪只机体代谢异常,影响猪只的正常生长,严重的出现死亡;另一方面是在动物产品中残留,人食用后,会造成二次中毒,危害人体健康。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由于误食含有该药品的动物产品,药检呈阳性,影响了比赛成绩,也损坏了国家声誉。
2、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毒性大小不一,危害程度不等。下面以一些重要指标为例,说明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动物机体的危害。
3、铅、汞和砷、氟、镉等属于重金属。饲料中的铅进入动物机体后,经血液循环绝大部分蓄积在骨骼,一部分经肝脏通过胆汁排出体外。铅中毒后,主要对动物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泌尿系统造成损害。脑血肿、脑血管扩张、神经节变性导致明显的神经症状;干扰体内卟啉代谢,体内血红蛋白合成和铁利用障碍,导致缺铁性贫血症状;肾小球上皮细胞肿胀,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导致糖尿、氨基酸尿。铅可通过胎盘屏障传递给胎儿,对胎儿造成危害。
4、氟是一种全身性的组织毒,饲料中氟进入机体后,主要与血中的钙离子结合,引起机体钙代谢障碍,往往造成软骨、脆骨,幼龄动物牙齿、骨骼钙化不全,形成“氟牙”。
5、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残留期长,通过饲料原料对饲料的污染最为严重。有机氯农药经饲料进入动物机体后,主要蓄积在脂肪、肝脏、肾脏、脑、血液等组织和器官中。其对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损害中枢神经和肝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干扰体内某些酶的活性,改变体内某些生化过程;损害动物的免疫功能;影响动物生殖能力;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6、沙门氏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力,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等,通过饲料摄入大量菌体后,细菌在肠道繁殖,并产生内毒素,内毒素对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肠道粘膜肿胀、渗出和坏死脱落,引起严重的胃肠炎症状。由肠壁吸入到血液后,内毒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和运动神经中枢,引起体温上升和运动神经麻痹。
7、饲料霉变主要由曲霉属、青霉属、交链孢霉属、镰刀霉属等引起。霉菌不仅仅会影响饲料质量,影响动物正常生长,最严重的是产生毒素,引起动物中毒。黄曲霉毒素B1毒性强,急性中毒常引起动物死亡,更多的是慢性中毒,毒素在动物体内蓄积,致畸、致癌,影响动物产品的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8、饲料添加剂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药物添加剂等。大多数来自自然产物和人工合成,部分具有毒副作用,在添加量过大时,对动物产生毒害作用。铜中毒时,大量铜在肝脏蓄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肝坏死;血液中铜含量大时,能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往往阻塞肾小管,使肾小球和肾小管急性坏死,出现少尿、尿闭和尿毒症。
1949年一个为药厂工作的医生,误把抗生素的废料混合在饲料中,他惊讶的发现,鸡的增重率竟高达20%。从那时起,养殖业者为了经济效益,也为了防止密集养殖引起的发育迟缓及疾病的发生,一直使用抗生素至今。
2.1经济利益驱使:增重率高达20%,是足够吸引人的。虽然现在的营养学进步迅速,增重率不再那么高,但经济效益还是很显著。
2.2防止疾病:为节约土地成本,密集型养殖是必然的趋势,密集意味着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添加抗生素可抑制细菌滋长,预防疾病。
3、使用抗生素真能达到上面两种效益吗
3.1经济利益:以个人利益的角度来看,它是可以获益的,但是从人类的利益来看,事实上,个人的经济利益与使用抗生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是不可以道理计算的;何况如果有抗生素替代品能够不用抗生素而取得绿色农产品认证或进一步通过进口国的药检,那么售价要高出30%以上,显然不用抗生素的经济利益更高。
3.2防止疾病:猪体内本来就有细菌存在,但同时也有益生菌存在,基本上维持平衡。添加抗生素当然会抑制细菌的滋长,可是抗生素同样也会杀死益生菌,打破益生菌和细菌间的均衡状态,削弱猪本身的抗病能力,反而容易致病。另一方面,养殖过程中添加的抗生素是预防的剂量,不一定能杀死所有的细菌,未被杀死的细菌会变成耐药性菌株,一旦猪的免疫力下降,细菌数量增长后,猪病反而更多、更不容易治疗。有经验的养猪业者都知道90-120日龄的猪生病后,单纯用抗生素是很难治愈的。一般认为添加抗生素可防止疾病,真实的情况可能适得其反。
4.1危害人体:猪体内的抗生素残留透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相当于长期使用低剂量的抗生素使人体内在无意中产生耐药性菌株,一旦生病就会增加治疗难度及费用。
4.2超级细菌的出现:全球医学界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由于滥用抗生素而产生出一种超级细菌,无论对哪一种抗生素都有耐药
性,也就是使用任何抗生素都毫无效果,形成生病后无药可治,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走向死亡而无计可施。最主要的原因是:
4.2.1研究一项新药并取得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许可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同时,所花费的研究费用高达3亿美元, 新药的出现远远赶不上耐药性菌株出现的速度,造成新药迟迟开发不出来,而一旦开发出来,没多久该药又出现耐药性菌株,形成许多病都无法治。
4.2.2因为抗生素残留的剂量在人体内是慢慢累积的,有如对各种不同细菌的菌株加以耐药性的训练,细菌种类繁多,发展出来的新抗生素就必需是广谱的,而且因为菌株有耐药性,使用的剂量要大才能产生效果,但是“是药三分毒”,剂量大了之后,毒性更大,要取得FDA的批准就更加困难, 有可能导致将来真正无药可治病的窘境。
1、促生长药物添加剂抗球虫药物添加剂促生长抗生素药物剂
2、抗生素是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是用化学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相类似的物质。这类物质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时间长、范围广,争论也最多。饲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具有有效防治细菌性疾病和促进动物快速生长等作用,其作用机理一般解释为:
3、①抗生素对某些致病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提高动物抵抗力,防治疾病。这是动物健康生长的保障。
4、②调整动物肠道内微生物区系,抑制不利微生物,刺激有益菌,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
5、③使动物肠管壁变薄,提高营养物质吸收率。
6、④使肠道蠕动减缓,保证营养物质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时间,提高消化吸收。⑤增进动物食欲,提高采食量,促进动物发育。长期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会引起下列问题:
7、①抗药性问题,畜禽长期使用某一抗生素添加剂后,病源菌产生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将耐药遗传因子(又称R“因子”)传递给其它敏感细胞,使得某些不耐抗生素的致病菌变成耐药菌株,引起畜禽疾病防治上的麻烦。对于人畜共用的抗生素如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若出现耐药菌株,就会影响人类疾病的防治效果,造成不良后果。
8、②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的残留问题。有些抗生素易被动物肠道吸收,排泄较慢,残留在肉、蛋、奶中。这些抗生素在食品加热或制作中不易被充全“钝化”。有些抗生素有致突变、致畸胎和致癌作用。
9、因此在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0、①选择畜禽专用,吸收差、残留量少的、不产生抗药性的品种。对此作出较多规定的法规有日本的《饲料安全法规》,美国的联邦食品与药物局(FDA)法规等。②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以尽可能少的用量达到使用效果。许多抗生素对于预防、治疗疾病及促进生长等不同作用,其剂量明显不同。
11、③抗生素的使用期限。动物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的种类,更要注意停药期,一般在肉畜上市屠宰前7天停止用药。
12、硫酸粘杆菌素恩拉霉素维吉尼霉素阿伏霉素硫肽菌素
13、(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北里霉素螺旋霉素红霉素竹桃霉素
14、聚醚类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有两个主要方向的作用,其一是抗鸡球虫作用;其二是促进动物生长,改善饲料利用率。在此着重介绍其促生长的功能。
15、聚醚类抗生素,包括莫能霉素,盐霉素钠和拉沙洛西钠,对鸡、猪和肉牛均有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功效。
16、对于人医临床上常用此类抗生素,人们不赞成它们在饲料中添加,否则由于耐药性的出现而影响人医的疗效。但由于国内大量生产高质量低价格的此类抗生素,我国已于1984年批准饲用土霉素钙盐生产。
17、(六)、合成抗生素及其相关药物
18、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类抗生素种类及数量均较多。应用较早的合成类如磺胺类及呋喃类抗生素,由于其易产生抗药性及副作用较明显而逐渐被新合成的抗生素所取代。
19、胂制剂铜制剂锌制剂喹乙醇卡巴氧痢特灵磺胺药
20、这类抗生素中,国外常用的有两种:大碳霉素和黄霉素。前者已被淘汰,后者近年来在饲料中的使用率有增加的趋势。
21、阿布拉霉素卑霉素杆菌肽锌(Bacitracin Zinc)
多年以来,给猪喂抗生素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一般把抗菌素添加到水或者饲料里,喂给猪后,有以下几个好处,1.治疗疾病,有一些细菌感染,在不用诊断的情况下就可以治愈,2.预防感染性疾病,3.最重要的,抗菌素有助于猪的生长,喂了抗菌素的猪生长率要提高15%左右。长期给猪喂抗菌素的后果一直被忽视,借着这个机会,我们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抗菌素泛滥所带来的严重问题。猪长期服用抗菌素,猪就变成了一个细菌选择培养的载体,那些逃避了抗菌素的病菌会变成具有抗药能力的强力致病菌,即使是平时很普通的细菌也能变异成为超级致病菌。一旦有传播到人的机会,人体是无法低档的。另一个问题,抗菌素还会残留在猪肉里,人吃了以后,就成了间接的受害者。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猪饲料添加抗生素的危害和猪饲料里面添加抗生素到底好不好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