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饲料原料 玉米 >
玉米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作者:养殖妙方 时间:2024-12-30 阅读:88

大家好,玉米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玉米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一)禾谷籽实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1.禾谷籽实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危害:禾谷籽实主要指小麦、红高粱、大麦、黑麦和小黑麦。早在1952年Preece和Macrenzie就证实谷物饲料中主要含有两类粘性的非淀粉多糖物质:阿拉伯木聚糖(戊聚糖)和β一葡聚糖。木聚糖按键的旋向分D型和L型,D型木聚糖以β-1,4键相连,L型木聚糖以α-l,2和α-l,3键相连。谷物中阿拉伯木聚糖连接以α-l,3键为主,其中阿拉伯木聚糖并非简单地物理性嵌合在细胞壁中,而是通过碱敏性脂状交联固定在细胞壁中,故大多数不溶于水。非细胞壁成分的阿拉伯木聚糖形成高粘性水溶物,可吸收约十倍于自身重量的水。β一葡聚糖为葡萄糖以β-l,3和β-l,4键相连的聚合物。β一葡聚糖由于存在β-l,3键改变了β-l,4键的主链结构,阻止了主链间的相互接近,提高了可溶性。各种谷物中不仅总木聚糖与β一葡聚糖的含量差异较大,而且其水溶性木聚糖和水溶性β一葡聚糖的含量也不相同。

谷物饲料的抗营养特性不仅与其中木聚糖和β一葡聚糖含量有关更与水溶性木聚糖和水溶性β一葡聚糖含量相关,因为抗营养性主要是因为水溶性水聚糖与水溶性β一葡聚糖是具有高度的系水力,从而增加了动物肠道内食糜的粘稠度,使消化道内源酶对养分的作用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下降。对比主要谷物饲料中木聚糖和β一葡聚糖含量发现大麦和燕麦中的非淀粉多聚糖以β一葡聚糖为主,而黑麦、小黑麦和小麦中以木聚糖为主。根据各自所含抗营养因子的特性可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大麦和燕麦型口粮通常采取添加β一葡聚糖酶,对黑麦、小黑麦和小麦型口粮通常采取添加木聚糖酶,对其它多聚糖含量比较低的饲粮可不添加酶制剂。谷物饲料中除含有这两种主要抗营养因子外,还有植酸和单宁等抗营养因子。植酸只在成熟的种子中才出现,且以小麦、大麦和黑麦中含量较丰富,尤以黑麦中的活性最高。单宁主要存在于高粱中。

玉米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植物性饲料中含有哪些抗营养因子
(来源网络,侵删)

酶处理法:对于多聚糖的处理方法国内外均大多采取添加酶制剂。且实验均得出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冯定远等(2000)试验指出在猪的玉米一豆粕一麸皮型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和β一葡聚糖酶制剂能使口粮于物质消化率提高11.3%余东游(2024)试验表明在高大麦型口粮中添加β一葡聚糖酶可使仔猪和中猪的口增重分别提高20. 66%和11.56%。ChOO 1996)总结了鸡的试验认为加酶使饲料干物质消化率提高了17%。众多试验认为添加非淀粉多糖出SP)酶制剂家禽消化率提高的效果比猪的好。对于植酸亦多采取加酶处理。Cromwell 1991)证明日粮添加植酸酶时,明显降低了口粮磷的需要量和粪便磷的排泄,从而减轻了环境污染。

机械加工法:如蒸汽碾压法和蒸汽压片法。蒸汽碾压法是舍饲肉牛口粮和奶牛精料中大麦和玉米的常见加工方法。Thenrer(1999)试验将谷物先经过蒸汽处理15min或更短时间以便使水分含量达到12%-14%,然后用相应规格的碾子碾压成一种没有特定体积和密度的片状物(高粱和玉米以0.36Kg/L为宜)。蒸汽压片法较蒸汽碾压法应用更广,谷物先在立式蒸汽处理器中调制30-60min使谷物水分含量达18%-20%,然后经二个预热的大直径碾子挤压成所期望的特定密度的谷物片。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加工过程中水分、温度和压力均能提高谷物在瘤胃中的可消化淀粉含量和总淀粉消化率。

化学处理方法:常用NaOH处理谷物类饲料。这种方法于80年代中期在英国部分地区开始使用,在奶牛口粮中使用大量经碱化处理的小麦可避免酸中毒,同时农场还可以省去磨碎或干燥谷物加工设备的投入。碱化处理谷物的三个主要因素是:结晶NaOH、谷物和水。NaOH的添加量为饲料重量的3%-6%,谷物的最佳含水量为30%。Roett试验发现,经 6% NaOH浸泡处理和喷雾处理的大麦,大麦的于物质降解率从50%提高到了75%-85%,证明碱化处理可以破坏半纤维素,从而提高降解率。

育种方法:有种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目前国内大麦总产的70%用于饲料工业,因此培育优质的饲料大麦新品种意义重大。江苏大中农场于2000年育成饲料专用大麦,并经审定定名。从当前实际国情来看,加入WH0G中国国内的价高质劣的饲料原料势必将受到国外质优价廉的饲料原料的强有力的冲击,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培育。

(二)大豆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大豆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危害:大豆粕粗蛋白含量为35%-42%。大豆粕以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较平衡而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饲料原料。2000年我国饲料工业的豆粕消费量达到1300万吨。大豆饼/粕蛋白质品质好,赖氨酸含量高,但大豆饼/粕中含有某些生长抑制因子和抗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集素、皂苷、植酸、雌激素、胃胀气因子、抗维生素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和脲酶等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剂对动物的危害主要是抑制动物的生长和引起胰腺肥大。一般认为其原因是肠道中蛋白水解酶的作用受到抑制,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大豆凝集素在动物肠道中不易被酶水解,却容易和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细胞外被多糖)结合,从而损坏小肠壁刷状线粘膜结构,干扰消化酶的分泌,抑制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皂苷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和胆碱脂酶活性并有溶血作用。

物理方法:包括机械脱壳、膨化、加热、水浸泡等。大豆中的部分抗营养因于对热不稳定,如胰蛋白酶抑制剂、血凝集素、尿酶、致甲状腺肿因子和抗维生素因子通过充分加热即可使之变性失活。Cupta(1987)证实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与加热时间成负相关。席鹏彬等(2000)实验指出通过湿法挤压加工(125-140℃)可显著降低生大豆的脲酶活性和抗胰蛋白酶活性,同时适度的加热也可使蛋白质展开氨基酸残基,残基暴露则使之易于被动物体内的蛋白酶水解吸收。李素芬(2024)实验对全脂大豆抗脱壳去表皮,以减少抗营养因子作用。熊易强( 1998)报告去皮豆粕营养价值明显提高。水浸泡法则是利用某些抗营养因子溶于水的特性将其除去,如大豆籽实经浸泡萌发24h可使水苏糖和棉籽糖含量减少一半。

化学方法:如用乙醇处理,使大豆蛋白的结构改变,以降低大豆蛋白中抗营养口子的活性。Sissons(1989)用65%-70%的乙醇在70℃-80T下处理大豆后,大豆的抗原性明显降低。Coon等(1990)报道采用乙醇作溶剂进行车取的物理一化学加工工艺来消除豆粕中的寡聚糖,结果发现经乙醇萃取后豆粕的代谢能提高了20%,N的消化率提高了5%-50%。侯水生等(1996)用Na。SZO。处理生大豆粕可使胰蛋白酶抑制活性下降45%。

加酶法:此法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在大豆中添加酶制剂对营养物质的影响较小。Mejer和 Spkking(1993)研究发现,添加特异性酶来灭活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有一定的效果。Ba。elona Autonoma大学用肉仔鸡进行试验在玉米一豆粕型口粮中添加酶制剂使口粮的代谢能提高了5%,氮存留率提高了10%以上。

育种方法:通过培育出低胰蛋白酶抑制剂、低皂苷和低植酸等低抗营养因子的新品种,这样既能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又能推动饲料工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三)菜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菜籽饼/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危害:我国种植的油菜品种绝大部分为甘兰型品种,菜籽粕含粗蛋白质35%-40%。菜籽粕中蛋白质的含量虽然不如豆粕,但菜籽粕的蛋白质的质量优于大豆粕。菜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植酸、单宁、芥子碱、硫葡糖苷及水解产物。一般菜籽饼/粕中植酸含量大约为2%,单宁的含量约为0.5%。植酸作为一种很强的螫合物它能与钙、镁、锌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大大降低了这些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又因植酸中富含磷而动物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但采食后排出体外的植酸磷能为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而释放到环境中,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水中缺氧,从而给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此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单宁是一种多元酚化合物,有苦涩味,影响适口性,且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被氧化并产生聚合作用从而使菜籽粕颜色变黑,并产生不良气味。多酚化合物还能与蛋白质结合使其营养价值显著降低。硫葡糖苷在菜籽粕中的含量为6.9。g/g-12.ling/g。硫葡糖苷是一种含硫化合物,含硫越高毒性越大。硫葡糖苷本身无毒但在基加工过程中在共存的硫葡糖贰酶作用下会使其水解成恶吐烷硫酮(OZT)和异硫氰酸酯(ITC)。OZT是菜籽粕中主要有毒成分,OZT的主要毒害作用是阻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腺垂体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大故又被称为致甲状腺肿因子,它同时使动物生长缓慢。ITC中的SCN是与I一的形状和大小相似的单价阴离子,在血液中的含量多时可与I一竞争而浓集到甲状腺中去抑制了甲状腺滤泡细胞浓集碘的能力,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并使动物生长速度降低。ITC多数不溶于水具有挥化性因而去毒方法只能采取加热、日晒等方法而不能用水洗降去。氰为ITC进一步分解的产物,能抑制动物生长引起动物的肝和肾肿大,且单胃动物的胃环境有利于氰的产生,故在单胃动物饲料中尤其要注意菜籽粕的脱毒。芥子碱在菜籽粕中的含量约为l-l.5%,它能溶于水,不稳定容易发生非酶催化的水解反应,生成芥子酸和胆碱,芥子碱有苦味是引起菜籽粕适口性差的主要因素。芥子碱与腥味蛋的产生有关,这是由于芥子碱在鸡蛋肠道中分解为芥子酸和胆碱,胆碱进一步转化为三甲胺,当鸡蛋中的三甲胺的浓度超过lμg/g即有鱼腥味。

l物理方法:如采用预榨浸出,用70%的乙醇在60℃以下浸提以除去菜籽粕中的硫葡糖苷和其它可溶性的有害物质,用加热处理菜籽粕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硫葡萄式和芥子喊存在于菜籽的内仁中,脱壳后可使这两种有毒物质的浓度进一步提高,但由于他们为热敏物质,通过热处理可大大减少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水浸法虽简单易行但处理量有限且一些水溶性物质损失较多,放采用较少。

化学方法:常采用加碱。氮和硫酸亚铁等进行处理。碱处理法可破坏硫葡糖式和绝大部分芥子碱,通常采用加 NaOH、 Ca(OH)2和 NaC03。且以Na2CO3去毒效果最好。氨处理多同时进行,加热氨可与硫葡糖苷反应生成无毒的硫脲。硫酸亚铁处理法的作用在于铁离子与硫葡糖苷及其降解产物分别形成螫合物从而使它们失去毒性。

微生物法:多通过细菌和真菌产生微生物降解酶来去除硫葡糖苷和其降解产物,此种方法对营养物质的损失较少,很有前景。

育种方法:育种法是一种解决抗营养因子的最根本的方法,虽然育成一个新品种较花时间,但一旦育成则受益非浅。现在国外加拿大和欧洲各国大力培育推广“双低”油菜品种Canola(加拿大1974年育成人其特点是齐酸含量<5%,饼粕中硫葡糖苷的含量极少,低于2mg/g。国内从70年代中期才开始研究培育双低油菜品种,先后育成华双3号、华双4号、湘油11号、中双4号等。

(四)棉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处理方法

棉籽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其危害:棉籽粕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植物蛋白源,但因其含有棉酚和环丙烯类脂肪酸等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其在动物饲粮中的添加量,尤其是家禽对棉酚较敏感。如能通过适当的方法处理,增加其饲料中的添加量则对解决我国的蛋白质资源贫乏问题大有裨益。棉酚按其存在形式分为游离棉酚(FG)和结合棉酚(BG)。BG无毒性,FG决定了棉籽粕的毒副作用。一般FG占棉籽仁干重的 0.85%,BG%0.15%左右。FG其毒性主要由活性醛基和活性羟基产生毒性而引起多种危害,大量棉酚进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进入血液后能损害心、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另外在体内能与蛋白质和铁等结合,使体内一些功能蛋白酶失活,与铁结合则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此外还能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造成公畜性不育;影响蛋白质,使其蛋黄变为绿色或红褐色。

物理方法:包括溶剂浸出法、高压热喷法等。溶剂浸出法为在低温条件下直接采用溶剂浸出提取油脂同时将棉酚除去生成低变性蛋白质饲料;高压热喷法可使游离棉酚的脱除率达到70%,但因高压高热法成本高月月 l起蛋白质变性,故难推广应用。

化学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添加 FeSO和NaHCOFe与棉酚中的活性基团醛基和羟基作用形成螫合物从而解除了棉酚的毒性,FeSO仅能作为棉酚的解毒剂而且能降低酚在肝中的蓄积量从而起到预防中毒的作用。此外张丽英(1997)实验表明在用FeSO4·7HZO处理的基础上再用Ca(OH)2。进一步处理可增强脱毒效应。添加NaHCO3使饼粕中游离棉酚被破坏成为结合棉酚,但因此法处理后需再用碱和酸中和并需加热较费钱。

微生物方法:此方法国内外研究较为活跃,但因此项技术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国内外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国内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从20世纪80年代探讨用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手段进行生物脱毒,产品脱毒率达85%以上。 现已发现几种暂时保密的脱毒菌(如钟英长1989;杨景芝1998等)。

育种方法:棉酚包含在棉籽色腺中因此培育出无色腺的棉花品种则可消除棉酚,从而消除了饲喂棉籽饼带来的弊端。1960年美国人Mcmichael首先获得了无色素腺体的棉花植株,后来他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无腺体棉花品种“23B”。我国从1972年开始低酚棉研究工作,并相继育成无酚1号、豫无19中无151、冀无12等20多个低酚棉品种。

(五)其它植物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及处理方法

块根块茎类:木薯主要产于两广,两户占全国约80%的产量,木薯中主要毒物为生氰葡萄糖甙即亚麻苦甙和百脉根甙,主要存在于木薯细胞液的液泡中,通过加热容易使之失去毒性,从而不再具有释放氢氰酸的能力。马铃薯主要产于西北、内蒙。马铃薯中主要毒物是龙葵碱,因其不易通过加热和煮沸破坏故多以预防为主,未成熟或发芽的马铃薯不能饲喂动物。马铃薯的存放应放在干燥、凉爽无直射阳光的地方阻止发芽变绿。

其它饼粕饲料:富含蛋白的其它饼粕类饲料还有花生粕、亚麻籽粕、蓖麻籽粕等。花生粗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和皂甙等。其中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加热在120℃左右可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且加热后对于消化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对花生粕要特别注意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最好新鲜时使用为佳。亚麻籽饼粕中含有亚麻籽胶和亚麻苦甙,亚麻籽胶能溶于水,故可采用亚麻籽饼:水二l: 2的比例浸泡,以除去亚麻籽胶,再用加热法去除亚麻苦咸。蓖麻籽饼中含有蓖麻毒蛋白和蓖麻碱,其中蓖麻毒蛋白是已知最毒的植物蛋白,去毒处理一般采用加压加蒸汽法。

大豆抗营养因子有哪些

1、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例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2、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两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球蛋白和J3-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

3、饲料抗营养因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4、(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饼粕和某些植物块根块茎中,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血素、糜蛋白酶等十几种蛋白酶的活性。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本身即为蛋白质或多肽,可与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酶的活性被抑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营养作用主要是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能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和失调,使动物生长受阻。(2)外源凝集素外源凝集素又称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是植物合成的一类对红细胞有凝集作用的糖蛋白,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与各种糖和葡萄糖络合物发生可逆性结合,亦可与小肠黏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种核蛋白结合,引起微绒毛的损伤和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害肠壁的吸收功能。大多数外源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被蛋白酶水解,而与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缘黏膜结构,干扰其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 它对肠道的免疫球蛋白A(IgA)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广泛存在于800多种植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的种子和荚果中,其中有许多种是人类重要的食物原料,如大豆、菜豆、刀豆、豌豆、小扁豆、蚕豆和花生等。其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菜豆中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毒性高于大豆中的毒性。(3)植酸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尤其是禾谷类和油料类种子内含量丰富。植酸分子具有6个磷酸基团,是植物籽实中磷的主要贮存形式;植酸在植物体内也常与钙、镁、钾、钠、铁等金属离子结合,以复合盐类或单盐的形式存在。植酸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与磷、钙等元素结合后很难降解,从而降低动物对这些元素的利用率。植酸在消化道可与蛋白质结合成难溶性的复合物,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植酸也可以抑制淀粉酶活性,降低动物对淀粉的消化率;植酸盐还可抑制脂肪酶的活性,降低脂肪消化率。(4)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NSP)是由若干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多聚体,包括除α-葡聚糖以外的大部分多糖分子。通常非淀粉多糖分为三大类,即纤维素、非纤维多糖(半纤维素性聚合体)和果胶聚糖。其中,非纤维多糖又包括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等。按照水溶性的不同,非淀粉多糖又可分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和不可溶性非淀粉多糖(INSP)。这是因为在谷物细胞壁中,一些非淀粉多糖以氢键松散地与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结合,故溶于水,称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

5、NSP是饲料纤维的主要成分。这些纤维将饲料营养物质包围在细胞壁里,部分纤维可溶解于水并产生黏性物质。这些黏性物质抑制动物的正常消化功能,妨碍动物吸收营养。如将这些NSP去除,营养物质就能从细胞壁里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代谢能和蛋白质的利用率。玉米、小麦中均含有大量的NSP,许多植物蛋白源,如大豆粕,同样含有NSP。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将这些NSP去除,如大豆粕中被细胞结构包围的淀粉和蛋白就可释放,从而提高了大豆粕的代谢能和蛋白质的利用率。(5)抗维生素因子抗维生素因子是一类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素相似,能影响动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或破坏某种维生素而降低其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主要存在于豆类、豆科植物、蕨类植物、油菜和亚麻籽实中。主要抗营养作用有3种类型:①与维生素具有相似化学结构,在代谢过程中与该维生素竞争,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如双香豆素;②能破坏维生素活性,降低效价,如脂肪氧化酶;③与维生素结合或改变维生素的结构而破坏其生化活性,如硫胺素酶。(6)单宁单宁又称单宁酸、鞣质,是存在于多种植物,如角豆、油菜、蚕豆和高粱中的酚类物质。常和饲料中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成难溶的复合物,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单宁含量越高,家禽生长受抑制程度越大。在以菜籽粕为蛋白质源的饲料中,铁与苯酚形成不可溶的复合结构,严重阻碍铁离子的吸收;单宁亦阻碍胰蛋白酶及淀粉酶与底物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或降低这些酶的活性;单宁也和维生素B12形成复合体,从而降低维生素B12的吸收。

饲料中的主要抗营养物质有哪些主要存在哪些饲料原料中

饲料中的主要抗营养物质有哪些?主要存在哪些饲料原料中?

1.生黄豆表皮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能使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失去活性,影响消化。还含有能引起甲状腺肿的物质如皁素以及血凝集素,能使血球凝集。生豆类还有股腥味,适口性差。故饲喂前必需经炒熟(1100C,3分钟)将这些有害因子消除后,方能使用。

1.生黄豆表皮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能使胰脏分泌的胰蛋白酶失去活性,影响消化。还含有能引起甲状腺肿的物质如皁素以及血凝集素,能使血球凝集。生豆类还有股腥味,适口性差。故饲喂前必需经炒熟(1100C,3分钟)将这些有害因子消除后,方能使用。

2.菜籽饼粕不仅有苦味、适口性差,赖氨酸少,且含有硫葡萄糖苷、皁素等有毒物质。硫葡萄糖苷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异硫氰酸酯和恶唑烷硫酮,这两种物质被吸收后,可阻止甲状腺利用血液中的碘离子,使甲状腺素合成受阻,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机体代谢紊乱,同时还影响畜禽的繁殖机能。

3.棉籽饼粕中含有游离棉酚、棉酚紫和棉绿素三种毒物。其中以棉绿素最强,游离棉酚次之,但含量高,因此毒性作用也大。它们是细胞、血液和神经的毒物,能使家兔血液凝血酶原减少,并引起体组织损害和繁殖机能的降低。

4.亚麻(胡麻)饼粕中含有生氰糖苷,可引起氢氰酸中毒;还含有亚麻籽胶和抗维生素B6等抗营养因子,适口性差,并有轻泻作用。

5.马铃薯含有一种配糖体叫龙葵素(茄素),有毒性,家兔采食过多会中毒,症状为呆痴、沉郁、呕吐、腹泻、面板溃疡等。贮存后如发芽变绿时,则龙葵素含量大增,喂前应除掉嫩芽及发绿部分,并进行蒸煮后方能饲喂。

6.甘薯储存不当会生芽、腐烂或长黑斑。黑斑薯有毒、味苦,家兔吃后易得喘气病、腹泻病,重者可致死。

7.玉米中含有抗烟酸因子,用量过大易引起烟酸缺乏症。

8.高梁中含有单宁,与蛋白质及消化酶类结合可干扰消化过程,且苦涩味重,故用量以5~15%为宜,喂量过大还会引起便秘。

饲料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原料组成:

能量:主要由玉米提供,约占饲料的60%左右。

粗蛋白:主要由豆粕、花生粕和鱼粉等饼粕类提供,约占饲料的20%左右。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主要由新增剂预混料提供,约占饲料的5%左右。

钙、磷:主要由磷酸氢钙和骨粉提供,约占饲料的2%左右。

钙粉:主要由轻质碳酸钙提供,约占饲料的8%左右。

钠盐:主要由饲料级氯化钠和硫酸钠提供,约占饲料的0.37%左右。

其它:主要是糠麸类和药物新增剂。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与粪中的营养物质哪个多,

第三、饲料品种的种类(有机与无机)

凡特施特从事饲料新增剂、复合微量元素预混料等的研发与生产多年,认为要回答这问题就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开展。

能量饲料主要是指含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质比较多的原料,如玉米,大米,碎米,小麦大麦,高粱,薯干粉,另外一些农副产物如麦麸,米糠精糠也是能量饲料;能量饲料都是指农作物,不是公司生产的产品的。今年的流行趋势是把高粱、大麦作为主要的能量饲料。溧阳正昌饲料科技公司技术部。

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大豆异黄酮、大豆皁苷、单宁酸、硫苷等

几乎每种饲料原料中都有某种潜在的抗营养因子。通过***新增含有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合理的配制技术、加工处理工艺或新增酶制剂可减少或消除抗营养因子的不良影响。

1、植物原料及其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促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盐等。饲料中其它抗营养因子大都是真菌或微生物代谢的产物,或植物自身为抵御损伤或感染产生的天然物质。

2、动物和海产副产品中的抗营养因子

动物副产品一直被认为是畜禽高品质的蛋白源,其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微生物降解的程度及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的含量。但腐败后产生的生物胺和氨对动物都是有毒的。加热和蒸煮加工对组胺及其它生物胺不产生影响,所以防止饲料中的组胺只能从防止饲料原料中的生物胺着手。

1、环境污染吸收的毒物靠近化工厂、造纸厂、农药厂、钢铁厂、翻砂厂、制革厂、化肥厂、印染厂、热电厂、垃圾焚烧场等处的农田,大多因为环境污染而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空气、土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附着或进入植株内部,通过食物链进人肉鸡体内被富集,再经过肉鸡产品进人人体,若蓄积浓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发很多疾病。

2、雨淋变质产生的毒素植物在收获期间,若遇连阴雨天气,常会腐烂变质,霉变的秸杆饲料或饲料粮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赤霉菌毒素、曲霉菌毒素等多种毒素,这些毒素可侵害肉鸡,中毒症状多为角膜混浊、腹泻、神经紊乱、昏厥死亡。霉菌毒素在肉鸡产品中残留,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另外,饲料中过多使用未经脱毒处理的棉籽饼,有毒物质棉酚除直接危害肉鸡健康外,蓄积的棉酚还能影响到人,有引起不育和不孕的可能。

人体主要成分和营养物质就这四个了……

198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依据国际饲料命名及分类原则,按饲料营养特性将饲料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新增剂等八大类。

干草类(包括牧草)、农副产品类(包括荚、壳、藤、蔓、秸、秧)及绝干物中粗纤维含量≥18%的糟渣类,树叶类和新增剂及其他类。例如,实验兔饲料原料中的苜蓿粉。

天然水分含量≥60%的青绿饲料类、树叶类及非淀粉质的块根、块茎瓜果类。不考虑折合干后的粗蛋白质及粗纤维含量。

用新鲜的天然植物性饲料调制成的青贮饲料及加有适量糠麸或其他新增物的青贮饲料,包括水分含量≥45%的低水分青贮饲料。

在绝干物中粗纤维含量<18%,同时粗蛋白质含量<20%的谷实类、糠麸类、草籽树实类、淀粉质的块根块茎瓜果类及其他。实验用大、小鼠多采用玉米、小麦作为能量饲料。

绝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18%,同时粗蛋白质含量≥20%的豆类、饼粕类、动物性饲料及其他。实验动物常用的蛋白饲料以豆粕、鱼粉为主。

包括人工合成的、天然单一的矿物质饲料,多种混合的矿物质饲料,以及配合有载体或赋形剂的微量、常量元素的饲料。目前国内还没有实验动物专用的矿物质新增剂,大多是单位自行配制的。

指工业合成或提纯的单一维生素或复合维生素,但不包括某些维生素含量较多的天然饲料。

狭义新增剂为不包括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和氨基酸在内的所有新增剂,如防腐剂、着色剂、矫味剂、抗氧化剂、各种药剂(如抗生素、激素、杀虫剂、抗寄生虫剂等)、生长促进剂等。广义新增剂将上述各种新增剂列为非营养性新增剂;维生素饲料、矿物质微量元素补充料和人工合成氨基酸等列为营养性新增剂。实验动物饲料只使用营养性新增剂,而严禁新增任何非营养性新增剂。

关于“玉米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这个问题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haosiliao.com/yumi/10955.html

标签: 因子,饲料
Copyright ©2019-2024 好饲料网https://www.haosiliao.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20240871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