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猪缺什么微量元素咬尾巴"问题,本文整理了相关资料,旨在为大家提供详尽的解答。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吧。
1、营养物质的缺乏造成的猪咬尾巴
猪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营养来补充,不止是蛋白质、钙、磷,还有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如果我们提供的饲料营养不均衡,那么就会导致猪出现应激而发生咬尾巴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拌料使用:多维太保,它里面含有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有助于给猪群补充营养。
比如我们的圈舍里面饲养密度过大,各种有害气体比如氨气味比较重的时候,猪群难以适应环境而产生烦躁,就会出现咬尾巴这种现象。所以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整圈舍的饲养密度,不能太紧密。另外,圈舍平时也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出现各种有害气体的聚集。
疾病因素比如说猪的尾巴尖坏死或者是猪出现了贫血,体内体外的寄生虫,都会导致猪出现咬尾巴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猪群做好驱虫工作。小猪出生1-2天左右一定要给小猪剪牙、断尾。
1、仔猪咬尾病发病原因多是饲料营养平衡性差,尤其是猪饲料中缺乏必需氨基酸、维生素、钙、磷、铜、铁、镁、食盐和粗纤维或混合不均;猪舍内通风不良,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光照过强,舍内过冷或过热,温度过大,饲养密度大,饲槽、水槽不足;同一圈栏内猪只大小差异大,患某种寄生虫病等。防治措施如下:
2、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仔猪营养需要,配制满足其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需要的饲料;为仔猪提供足够的水槽、料槽,防止由于争料、争水而发生的追咬;发现仔猪咬尾巴时,在猪料中适当的添加些矿物质、维生素、食盐和粗料。
3、保持舍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夏季要防暑、冬天要保湿防潮,饲养密度不要过大,以不拥挤、能够正常吃料、喝水、休息为宜。
4、本场自己繁殖的仔猪最好的一窝一栏,以免混群时发生争斗而咬伤;外买仔猪按品种、来源、大小分群,有外伤见血的仔猪要及时分开,以防止舔到血腥味而引发啃咬,每栏以10~12头为佳,组群刚开始日内要认真看护。
5、用驱虫药定期进行驱虫既促生长,又能减少咬尾病的发生。
6、仔猪出生后的1~2天内,用断尾钳将仔猪尾巴剪短,只保留2~3厘米小尾巴根。
7、在猪栏内设置金属吊链、放置砖头等供仔猪玩耍,分散精力,满足啃咬习性;及时发现有咬尾病的仔猪,并将其挑出单独饲养,严重的用镇静药物治疗;对被咬伤的猪要及时清理伤口,涂上碘酊防止感染,严重受伤猪只,要用抗菌素治疗。
前面已经把猪体需要较多且容易缺乏的矿物元素,包括钙、磷、钠、氯等介绍了,另外,还有几种猪需要量很少,但也不能缺少的矿物元素,如铁、铜、钴、碘、锌、硒、锰等再介绍如下。因为需要量极少,并且在动物体内含量仅占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下,故称为“微量元素”。
这三种元素都是造血所不可缺少的,虽然它们在猪体内的含量极少,如铁仅占猪体的万分之一点三,铜仅占百万分之二点五,钴的含量更少,但在猪体生理机能中的作用却非常重要。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以及各种氧化酶的组成物,它与血液中氧的运输、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有密切关系。铜虽然不是血红素的组成物,但它在血红素和红细胞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物,缺乏时可以影响铁的代谢。猪虽不像反刍家畜那样容易发生钴缺乏症,但是给猪补充极微量的钴对促进生长是有好处的,饲粮中钴的添加剂常用硫酸钴。
初生仔猪体内铁的储存量和母猪奶中铁的含量都很少。初生仔猪肝脏中仅储存30~50毫克的铁,仔猪早期生长每天需铁7~16毫克,而每千克初乳中平均仅含铁2毫克,常乳中只有1毫克,在不补充铁的情况下,多在7~10日龄后发生贫血,尤其是在高床产仔栏、水泥地面或砖石地面饲养的猪,更易得这种疾病。仔猪缺铁性贫血已成为仔猪培育中一个普遍关注的病症。贫血仔猪表现出食欲不振,皮肤和黏膜苍白,被毛无光泽,精神委靡,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生长快的贫血猪会因缺氧而突然死亡,尸检可见肝脏肥大、血液稀薄、心肌明显扩张、脾脏硬大。
防止新生仔猪贫血的有效措施是给仔猪3日龄内补铁。可以一次性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血多素、牲血素等铁制剂(要以每头仔猪注射有效含铁量150~200毫克考虑)。需要注意的是给妊娠和泌乳母猪补无机铁,不能使乳中的铁含量提高到防止铁缺乏的程度,而给仔猪口服铁制剂或用饱和硫酸亚铁溶液涂抹母猪乳头的方法,效果也是不稳定的。除给新生仔猪注射铁制剂外,螯合铁的应用拓宽了仔猪补铁的渠道。螯合铁分子量小,可以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提高新生仔猪体内铁的含量,喂给泌乳母猪可以提高乳汁中铁的含量,还可以直接喂给哺乳仔猪,均可获得明显效果,常用的螯合铁有台湾的甘氨酸螯合铁(爱铁旺)和美国的氨基酸螯合铁(血铁粒)。
应避免注射或口服过量的铁(每千克体重高于200毫克),因为未结合的血清铁促进细菌生长,易导致感染和下痢。
铜除了与造血有关外,还和骨骼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代谢有关。机体内缺铜,会引起猪对铁的利用率降低而导致贫血,当按缺铁性贫血治疗时,症状不会缓解。天然的饲料中铜含量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猪不会出现缺铜,但如果是缺铜地区,生产的饲料中铜的含量很低,就有缺铜的可能。在生产中,考虑添加铜主要是基于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促生长。每千克饲粮含125~250毫克的铜(以硫酸铜的形式)时,可以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效率。但硫酸铜有毒,长时间使用含量高于250毫克/千克的饲粮,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为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和黄疸。碘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素的组成物,是调节猪生长、繁殖和泌乳不可缺少的物质。当碘不足时,甲状腺就会发生代偿性增生和肿大。成年猪缺碘的症状多不明显,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初生仔猪。当怀孕母猪缺碘时,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发育,产生死胎、弱胎或无毛的仔猪,产后不久即死亡。
在沿海地区因海水中含碘较多,故不易缺碘,但在高山地区常有缺碘的可能。据报道,在菜籽饼、亚麻籽饼等饲料中含有一些促进甲状腺肿的物质,引起猪对碘的需要量增加。给怀孕母猪补喂碘盐,可以防止缺碘症。方法是,在母猪产仔前一二周内用碘化食盐替代普通食盐喂猪,按0.5%加在母猪配合饲粮中,或每周给猪添入0.1克碘化钾。但喂量过多和连续喂用时间过长是有害的,必须注意。NRC(1998)建议生长育肥猪和母猪饲粮中碘的含量为0.14毫克/千克。锌是机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能防止细胞受到氧化损害,在免疫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缺锌可导致初产母猪产仔少而小,公猪发生睾丸炎,2~3月龄仔猪的饲粮中含锌量低于40毫克/千克时,就会出现一种皮肤角化不全的皮炎,即副皮炎,其症状是生长缓慢,食欲降低,皮肤看起来像患螨疥一样,初时,猪的皮肤出现红斑,上覆皮屑,继之皮肤变得干燥粗厚,并逐渐形成污垢状痂块,以头、颈、背、腹侧、臀和腿部最明显,有的猪因痒而蹭拭导致皮肤的溃破。如在日粮中补加万分之二的硫酸锌,可作为对症治疗的措施,即在100千克的配合饲粮中加入硫酸锌20克,喂一周后症状即可消失。对生长猪,为了预防和促进猪生长,可在每100千克配合饲粮中加入硫酸锌10克。
试验证明,当猪饲粮中含钙量过高时,就会相对地提高猪对锌的需要量,结果使日粮中原来够用的锌变为不够用,猪出现缺锌症。猪的营养性皮炎,直接的原因是缺锌,可是大多数情况,多是由日粮中含钙量过高,促使猪对锌的需要量增加所引起。所以,给猪配制日粮时,决不能随便增加骨粉的用量,以免造成含钙量过高,而诱发缺锌性皮炎。配合饲料中常用的锌盐有硫酸锌、碳酸锌、氧化锌,在高温高湿的地区宜用氧化锌。硒是动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之一,和维生素E相似,具有抗氧化作用。 这二者在抗氧化作用上可以互相节省,但即使高水平的维生素E也不能完全替代机体对硒的需要。
我国存在大面积的缺硒地带,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北等省区,这些地区所产的饲料常有缺硒的情况,以至于畜禽也有缺硒的症状。硒对猪繁殖上的作用,常和维生素E一样。母猪缺硒时,发情不规律或不发情,受胎率低,胎儿在母体内易被吸收、中途死亡和产弱仔等等。给母猪补硒,对提高母猪繁殖力和仔猪成活率都有好处。种公猪缺硒时,睾丸退化,影响种用。
猪缺硒除影响繁殖和导致仔猪贫血、下痢外,还会出现肌肉退化萎缩、颜色变白而患白肌病。这种病多发生于产后数日至3月龄内生长迅速的仔猪,个别侵害3~6月龄的猪。其表现有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急性发作时,多因心肌营养不良,心脏麻痹,或营养性肝坏死而突然死亡,死前无任何症状,只是心跳快,心律紊乱;亚急性的表现是食欲减退,常伴有腹泻、跛行或行动无力,喜卧不愿站立,接触猪的四肢和背腰肌肉时,除有痛感外,并有硬而肿胀的感觉。
预防或治疗缺硒症,可以用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作皮下或肌肉注射。例如预防仔猪白肌病,可于生后一周内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1毫升,治疗量加倍,或在产前一个月给母猪肌肉注射5毫升。亚硒酸钠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将亚硒酸钠按比例溶解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宜现用现配,用量须准确,不可过量。
硒对高等动物毒性极强,亚硒酸钠属剧毒品,须严加管理。锰在骨骼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性激素的前体——胆固醇合成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它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锰缺乏时,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母猪发情不明显,妊娠初期易流产、死胎或所产仔猪瘦弱,丧失平衡能力。
饲粮中需要添加锰,NRC(1998)建议生长育肥猪饲粮中含量为2~4毫克/千克,种猪为20毫克/千克。生产中常用硫酸锰和氧化锰作为饲粮中锰的补充形式。
一、营养因素:(1)矿物质缺乏如钙、磷、微量元素不足;(2)日粮高能量低纤维水平;(3)维生素不足;(4)缺水或水供应不足;(5)预混料与玉米等混合不均;(6)氨基酸不足或不平衡;(7)食盐不足;(8)急剧变更日粮与饲养水平;二、管理因素:(1)饲养密度大拥挤;(2)引进猪种时间不一,未严格执行全进全出;(3)舍内环境差、温湿度过高或过低;(4)通风不良NH3、SO2、CO等有害气体刺激;(5)饮水不足;(6)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精神变态;(7)气候突变、噪声;(8)光线太明亮、阳光直射,激发猪只兴奋性早熟;(9)饲槽少缺少空间发生争吵;(10)品种和个体差异;(11)环境单调(12)过于饥饿或过饱;(13)变更饲养规程(称重、转群、人员变更);(14)去势、打耳号、断尾;(15)防疫、消毒;(16)饲养员粗暴;三、疾病因素:内外寄生虫病如蛔虫、疥螨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喘气病等。
1、猪舍环境:猪舍环境过于潮湿、通风不良、氨气味重、密度过大、光照过强就会导致猪咬尾现象的发生。2、营养不良:猪在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情况下会咬尾巴。3、饲料霉变:若喂饲霉变的饲料,就可能导致猪群出现互相咬尾的现象。4、疫病因素:若猪感染了某些疾病,如内外寄生虫感染,就会使其出现咬尾的现象。5、气候因素:猪咬尾行为的发生还可能与异常高温环境有关,猪会因烦燥而出现攻击行为。
当猪舍内潮湿、通风不良、氨气味重、密度过大、光照过强时,都会导致猪咬尾现象的发生。
猪在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情况下会咬尾巴,如维生素、铁、铜、钙、磷、食盐等的缺乏以及高能低纤维性的日粮可以诱导猪咬尾。
饲养猪时,若喂饲霉变的饲料,就可能导致猪群出现互相咬尾的现象。
饲养猪时,如果猪感染了某些疾病,如内外寄生虫感染,就会使其出现咬尾的现象。
猪咬尾行为的发生还可能与异常高温环境有关,此时若猪不能进行打泥或采用其他方式保持凉爽,就会因烦燥而出现攻击行为。
断尾是控制咬尾的一项有效措施,断尾的猪日龄越小越好,这样康复起来也越快,一般可用直接剪断法或间断法。
按杂交组合以及猪体重大小和体质强弱分群,防止饲养密度过大,冬密夏稀。
早去势,除了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还能有效避免因相互争斗或公母相互爬跨而引发的咬尾症。
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应保证舍内适宜的生存小环境,包括保温、防湿、粪便处理、卫生消毒等。
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分阶段饲喂优质饲料,发现有咬尾现象时,要特别注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添加。
猪圈要定期进行驱虫工作,在进行驱虫时,要根据环境、寄生虫种类发育采取驱虫。
关于“猪缺什么微量元素咬尾巴”这个问题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