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问答专区 >
出生小猪链球菌什么表现 猪链球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防治

作者:养殖经验 时间:2024-10-27 阅读:263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出生小猪链球菌什么表现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哪些临床症状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猪链球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防治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势猛,传染快,病程短,病死率高。其病原抵抗力较强,可耐干燥数周,但对高热抵抗力不强,75℃30分钟死亡,煮沸迅速死亡,常用消毒药有5%石炭酸、2%福尔马林、1%来苏儿,均能在10分钟内将其杀死。

临床上以两侧或一侧性下颌淋巴结脓肿最为常见,有时咽、腮腺、颈部等淋巴结也受侵害,表现为局部受害淋巴结发生脓肿、热痛、化脓。

①急性败血型:多见于新疫区,潜伏期为1~3天,常不见任何症状,于24小时内死亡,也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1~41.6℃。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浆性鼻液,呼吸快,咳嗽。颈、腹下和四肢皮肤出现紫斑。后肢关节疼痛或麻痹,病程2~7天。

②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表现为四肢关节炎,关节肿大,疼痛,高度跛行,不能站立,卧地不起,最后因衰竭、麻痹而死,病程2~3周,少数能耐过,逐渐好转。

出生小猪链球菌什么表现 猪链球菌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如何防治
(来源网络,侵删)

在治疗方面以青霉素治疗效果最佳。其他抗生素如链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平时应加强检疫,注意消毒,不从疫区购入猪只及其畜产品,凡从外地引进的猪,要隔离观察2周以上,证明无病者方可合群饲养。在经常发生本病的地区,用灭活苗或弱毒苗预防注射是防止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不论大小猪,均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浓缩菌苗则注射3毫升。注射后21天产生免疫力。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对污染的猪舍、用具等要严格消毒,病死猪要焚毁。

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哪些临床症状

猪链球菌病,可分为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即败血型)、猪链球菌性脑膜炎(即脑膜炎型)、猪淋巴结脓肿(即淋巴结脓肿型)三种类型。

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其中,最急性病例主要见于流行初期,发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见任何异常症状猪就突然死亡;急性型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达43℃,出现稽留热,食欲不振,眼结膜潮红,流泪,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急促,间有咳嗽,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出现跛行,病程稍长,多在1~3天内死亡;慢性型病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猪多为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高度跛行,甚至不能站立,严重的可瘫痪,病程可达2~3周。

以脑膜炎为主要症状。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盲目走动,转圈,空嚼,磨牙,仰卧,后躯麻痹,侧卧于地,四肢呈游泳状划动。病程短的几小时,长的1~5天,致死率极高。病程长的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

该型是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及皮肤损伤感染而引起,多见于断奶仔猪和育肥猪。主要表现为在颌下、咽部、耳下、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病程3~5周。

猪得蓝儿病有什么特征

1.什么是蓝耳病?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

答:猪蓝耳病已发现30余年了,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爆发。最初人们不能确定其病因,故此一度被称为“神秘病”。1991年荷兰分离到该病的病原“LV”病毒株,欧盟提议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国际兽医组织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PRRS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分别以1991荷兰分离的LV和1992年美国分离的VR-2332为代表毒株。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本病。此后,该病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先后有十余省市报道过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目前该病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猪病之一,主要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大量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

答: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

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PRRSV分为两种基本基因型,以LV型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北美洲型,两种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约为60%。通过序列分析显示,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PRRSV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

国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ORF1a的nsp1b和nsp2,ORF3和ORF5的变异性很大。我国已发现nsp2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氨基酸的缺失,此次发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就是由nsp2缺失30个氨基酸的变异株引起的。

4.猪蓝耳病病毒的抵抗力如何,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特性开展疫病预防工作?

答: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病毒可长期保持感染性。

PRRSV在-20℃时长期稳定;20℃室温条件下感染性可持续1~6天;4℃一周内病毒感染性丧失90%,但是在一个月内仍可检测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病毒在温度较高时很快失活:37℃ 3~24小时、56℃ 6~20分钟。

PRRSV在pH6.5~7.5环境中稳定,但是在pH低于6和高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丧失。

PRRSV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病毒囊膜被破坏,失去感染性。

针对病毒的以上特性,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可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

5.猪蓝耳病病毒对动物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答:PRRSV感染后,首先在局部的易感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迅速向全身淋巴组织和肺扩散,有时也向其他组织扩散。一般说来,临床疾病的发生以及病损程度与病毒最高滴度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组织有关,如在染毒后的7-14天,肺脏和淋巴结中的病毒滴度最高。这是因为PRRSV主要在单核细胞分化较好的子细胞中复制,这些分化较好的子细胞具有220kDa的糖蛋白受体,PRRSV与该受体结合然后经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 PRRS急性感染时这些肺脏和淋巴组织中PRRSV的滴度最高、组织损伤最为严重。

PRRSV的复制需要PAM或者其他巨噬细胞的成熟或活化。PRRSV在分化的PAM子细胞中复制。与在日龄较大的猪体内复制相比,PRRSV在小猪PAM和PIM中复制后的滴度要高一些。 仔猪感染PRRSV后的病变较成年猪更为严重。

PRRSV感染多种组织的巨噬细胞后,造成组织出现显微病变,其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毒株、猪的年龄、继发其它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情况。PRRSV造成的组织病变包括间质性肺炎、脑炎、心肌炎、淋巴结病变和动脉炎,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了PRRSV感染的临床表现。PRRSV毒株的毒力越强、猪的日龄越小、存在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时,临床出现的蓝耳病病征就越严重。

6.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与生猪的年龄、性别、品种有关吗?

答:经初步研究表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与生猪的年龄和性别没有很高的相关性,是否与品种有关尚待研究。

答:PRRSV感染猪体的途径很多,包括口腔、鼻腔、肌肉、腹腔和生殖道。传染常常发生于猪只之间的密切接触。猪只直接接触极易造成PRRSV的传播,因此猪场内和猪场间猪只的移动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虽然存在非猪宿主(比如禽类),但他们在PRRSV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从母猪到仔猪的传播,主要是在子宫中或出生后发生,或者是易感仔猪与感染猪混群,使病毒持续循环传播。

8.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为什么要追踪疫源?

答:发病猪是PRRS的最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通过与易感猪密切接触将病毒传播,从而引起易感猪感染发病。通过对感染猪的追踪,及时对疫源进行控制,防止病毒向健康猪群和清洁地区扩散,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三、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9.为什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区的处理必须由当地政府来统一组织执行?养殖户自行处理行吗?

答: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仔猪发病率100%,死亡率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疫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规定,发生高致死性疫病时必须由当地政府来统一组织处理。

养殖户不能自行处理病死猪。因为对病死猪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病原扩散,会造成更大损失。

10.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应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其中,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根本有效措施。同时,要做好其它动物疫病防控,如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及其它细菌病(副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的免疫防控工作,防止继发与并发感染,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11.控制和扑灭新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指导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监控、早消毒、早扑灭、早免疫。

具体措施:发生疫情后,2个小时内逐级上报疫情至省级兽医行政部门或动物疫控机构;由当地兽医行政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扑杀疫点内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污染物、污水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控。

12.今年我国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有哪些新举措?重点是什么?

答:一是派出专家组会同当地兽医部门,积极指导开展防控工作;二是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展科技攻关,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动物实验等,查清了部分地区发生的猪病疫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引起;三是及时规范疫病诊断和疫情处置,制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猪病免疫推荐方案》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四是举办不同层次兽医技术人员防治与诊断技术培训班,提高兽医实验室诊断技术水平和快速诊断能力;五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猪病防控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养殖者的防控能力。各地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积极组织各级兽医人员开展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防止了疫情的扩散蔓延。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疫苗生产和供应工作;二是做好重点地区免疫工作;三是加强养殖场综合防控工作;四是加强检疫监管;五是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六是强化督查和突发疫情应急准备工作;七是加强科普知识宣传与培训工作。

13.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有哪些?这些成果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答:通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病毒分离与鉴定、PCR检测、血清学检测、回归本动物、病毒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证实了蓝耳病的病原,并能在Marc-145细胞上连续传代,建立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RT-PCR快速诊断方法,并研制开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通过序列分析证实了蓝耳病的病原(NVDC-JXA1株)序列与美洲型(VR-2332株)、欧洲型(LV株)的同源性分别是93.2-94.2%和63.4-64.5%,与2024年中国分离株HB-1sh同源性高达97.1-98.2%,证明此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外来动物疫病。

这些新成果已用于目前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14.如何认识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动物疫病防治中的作用?

答: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在动物疫病防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因为疫苗的紧急接种和平时的春防、秋防,疫情的初步观察和报告,发生疫情后的封锁、隔离、消毒、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等工作均需要他们实地执行。没有他们,所有的预案(方案)等都将是一句空话。建国以来,他们在防控动物疫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5.当前我国基层兽医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答:(1)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兽医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乡镇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工资无保障。

(2)县级兽医队伍部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有些县级兽医队伍人数虽多,但兽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3)乡镇基层兽医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免疫预防和处理畜禽传染病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中西部的一些基层兽医站基础设施落后,有的连办公场所和疫苗的冷藏保存条件都不具备。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兽医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机构精简的前提下,更应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把基础兽医站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6.发生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区,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再养猪?

答:根据农业部发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疫点内最后一头病猪扑杀或死亡后14天以上,未出现新的疫情;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经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后,疫点可以再次饲养生猪。对疫区内的生猪一定要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紧急免疫。

17.哪些消毒剂能有效杀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如何使用?

答: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养猪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均能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场舍环境采用下列消毒剂消毒效果比较好:

(1)醛类消毒剂:有甲醛、聚甲醛等,其中以甲醛的熏蒸消毒最为常用。密闭的圈舍可按每立方米7~21克高锰酸钾加入14~42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熏蒸消毒时,室温一般不应低于15℃,相对湿度应为60%-80%,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密闭门窗7小时以上便可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敞开门窗通风换气,消除残余的气味。

(2)含氯消毒剂: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

(3)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被病毒污染的禽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的消毒,也用于屠宰场、食品厂等地面以及运输车船等的消毒。喷洒6-12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18.怎样做好散养户与养殖场地和猪舍的消毒?

答:(1)扑杀病猪及同群猪后,场地必须清洗消毒。

(2)在清洗消毒之前要穿戴好防护衣物。

(3)猪舍中的粪便应彻底清除,院子里散落的猪粪应当收集,并作堆积密封发酵或焚烧处理。

(4)清理堆积禽粪时应淋水,不得扬起粪尘。

(5)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场地和禽舍,用过的个人防护物品如手套、塑料袋和口罩等应集中销毁。

(6)可重复使用的物品须用去污剂清洗2次,确保干净。

(7)将扑杀时穿过的衣服用70℃以上的热水浸泡10分钟以上,再用肥皂水洗涤,在太阳下晾晒。

19.如何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监测和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答:各地区要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准确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提高预警预报水平。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当前要重点抓好重点地区和已发生疫情地区的病原监测。在经常监测的基础上,对上述地区组织开展集中监测。对发生的每一起疫情,必须及时采集样品进行病原的检测,并保存备份样品,初步诊断为疑似疫情,送样到省级实验室进行确诊。要突出对已发生过疫情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疫情监测。

答: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报告。

当地动物防疫机构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时,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和病理指标的,判定为疑似疫情。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疫情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做好日常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风险评估,充分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工作。

答: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防控,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主要应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养猪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在高温季节,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冬天既要注意猪舍的保暖,又要注意通风。夏天,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应急因素。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有条件的农户提倡规模化饲养。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实行封闭管理,闲杂人员不得进出。二是科学免疫。免疫是预防各种疫病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目前需要免疫的疫苗种类很多,一定要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动物疫病的免疫。一般情况下,商品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种公猪在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在免疫过程中,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生产或使用的疫苗,还要规范免疫操作。三是药物预防。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预防用抗菌类药物,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预防猪群的的细菌性感染,提高健康水平。四是严格消毒。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场、猪舍内及周边环境增加消毒次数。五是规范补栏。要选择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同时,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购买后一定要隔离饲养两周以上,体温正常再混群饲养。六是报告疫情。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七是不宰、不食病死猪。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贩卖病、死猪,也不能屠宰病死猪自食,坚决做到对病死猪不流通、不宰杀、不食用。

22.是否有疫苗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答:在农业部组织领导下,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已经研制成功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灭活疫苗。农业部已经批准12家企业临时生产该疫苗。目前,新型疫苗已陆续调往生猪主产区、疫情高发区等重点地区,各地动物疫控机构正在开展免疫工作。

2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推荐免疫方案是什么?

答:推荐的免疫方案是:采用灭活疫苗经耳后根肌肉注射。商品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种公猪在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在免疫过程中,要使用农业部批准生产或使用的疫苗,进行规范免疫操作。具体操作时应以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方案(免疫程序)为准,进行免疫接种。

24.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应注意什么?

答:该疫苗应由兽医技术人员(或在其指导下)使用,接种前应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与用量进行免疫。需要注意的其他事项包括:(1)该疫苗只用于接种健康猪,对于发病猪群不可使用;(2)疫苗使用前应恢复到室温并充分振摇均匀;(3)接种用器具应清洁无菌,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4)对妊娠母猪进行接种时,要注意保定,避免引起机械性流产;(5)接种后,个别猪可能出现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自行恢复,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6)疫苗开封后,应于当日用完;(7)剩余疫苗、疫苗瓶及注射器具等应无害化处理;(8)屠宰前21日不得进行接种。

25.农业部在保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质量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目前,农业部在安排12家兽用疫苗生产企业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抓好新型疫苗生产和监管,保证质量和供应。一是对疫苗生产企业加强督查指导,及时掌握各企业生产能力和进度,指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二是向各疫苗生产企业派出驻厂监督员,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三是紧急防疫期间,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采取紧急批签发程序。四是对疫苗实行统一调拨,并对生产调拨情况实行日报告制度。五是编制疫苗安全使用手册,要求各级防疫机构和疫苗生产企业对疫苗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26.疫苗注射后多长时间能产生免疫保护?免疫期有多长?哪些因素影响免疫效果?

答:目前批准临时生产的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期暂定为4个月。实验室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28天可产生免疫保护力。

在临床应用条件下,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疫苗的本身的质量;疫苗储运条件是否合适;被免疫的动物的健康状况(如营养状况、疾病情况、其他病原感染情况)和产生免疫的能力(如有无先天或后天的免疫抑制因素);免疫接种的操作是否规范等等。

猪链球菌病治疗,表现为什么症状

使用30%安乃近进行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0.2毫克,每日进行2次肌肉注射。治疗时配合猪排疫肽一起使用会更好,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即可。如果有脓肿,可在脓包变大的时候将脓包切开把脓液排出,然后再用稀释过的高锰酸钾进行冲洗。

1、一旦发现有猪链球菌病必须要立即治疗,因为前期的治疗效果会比较明显,后期治疗可能会因为感染严重而导致治疗无效。如果有脓肿的情况,在脓包变大的时候可以将脓包切开把脓液排出,再用稀释过的高锰酸钾进行冲洗。

2、治疗时可以使用30%安乃近,每千克体重注射0.2毫克,每日肌注2次。或者使用氯丙嗪,每千克体重注射0.5-1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同时也要观察病猪的淋巴结,在淋巴结化脓的时候要及时进行排脓。

3、治疗时也可以配合猪排疫肽一起使用,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即可。尤其是对于急性病例,比如脑膜炎型病例及混合感染等病例效果会更好;同时可以给仔猪口服电解质等。

1、猪链球菌病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大概是4小时至7天之内。最长经过7天病猪就会突然畏寒和发热,大部分是高热情况、还会全身产生不适的现象。

2、普通型的症状是厌食、肌肉酸痛、腹泻,体温大部分在38℃以上,高的可以达到40℃。而且猪的头昏、乏力情况会越来越明显。

3、休克型的症状是畏寒或寒颤、数小时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心慌的现象。有时四肢会发冷、血压会下降、脉压差会缩小、产生少尿或休克的现象。

猪链球菌病的特征是什么怎么防治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具有致病作用的C、D、E、L血清群引起猪的多种疾病的总称。主要有败血型、脑膜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三种。其中,以猪的败血型链球菌来势较猛,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对养猪业威胁最大。链球菌呈球形或卵圆形,成双或形成串球珠状,为革兰氏阳性菌,按血清学分,现在已经有20多个血清型,按溶血与否分为不完全溶血(α-溶血)、完全溶血(β溶血)和不溶血(γ溶血)。链球菌多存在动物的鼻腔和扁桃体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外伤以及管理不当引起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均能感染,以仔猪和育肥猪多发。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主要是由C群链球菌引起,患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42.5℃,精神沉郁,扎堆昏睡,不吃食,颈部、腹下、臀部有紫红色斑。死亡快,死亡率高。有的晚上还没有什么症状,早上就死亡。有的病猪便秘或腹泻,尿含血液,皮肤有红斑,呼吸困难,有瘸腿,甚至站立困难、卧地不起,很快死亡,有的转为慢性。脑膜炎型链球菌病,多出现神经症状,阵发性痉挛、惊厥,共济失调、转圈、磨牙。后肢麻痹,用前肢爬行,有的四肢呈游泳状态,昏迷衰竭死亡。淋巴结脓肿型链球菌病由E群引起,表现为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发生化脓性炎症,有的引起其他部位的脓肿,形成脓疮,破溃后流出脓汁,现在已经不多见。

(1)用链球菌灭活疫苗或猪链球菌Ft117弱毒疫苗,根据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2)仔猪出生以及去势时一定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3)坚持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此病的关键,只有加强饲养管理,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以及严格的消毒措施,才能杜绝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4)药物预防,可以在每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200克、阿散酸100克、精制土霉素500~1000克、酒石酸泰乐菌素100克,调匀后饲喂,连喂5~7天。

(1)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内注射。

(2)远征药业的链球绝杀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

(3)益附清(多种磺胺)每千克体重0.2毫升,肌内注射。

(4)30%安乃近或复方氨基比林,每头猪5~10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5)2.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10千克体重1.5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6)50%葡萄糖50~100毫升,生理盐水250毫升,10%安钠咖5~1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克,混合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7)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4万国际单位+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2万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10毫升稀释,混合后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也可以用清热解毒注射液30~50毫升+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万~4万国际单位+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2万国际单位+地塞米松每千克体重1~2毫克混合后,肌内注射;30%安乃近5~10毫升+盐酸异丙嗪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2毫克+盐酸胃复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2毫克+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5~10毫升混合后,肌内注射。以上药物也可分点肌内注射,同时应用,每天1~2次,连用3天。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www.haosiliao.com/wenda/6822.html

标签: 链球菌,临床表现
Copyright ©2019-2024 好饲料网https://www.haosiliao.com/ 网站地图 豫ICP备20240871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