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养猪最难的就是饲料配比?明明喂了挺多饲料,猪咋就是不长膘?或者更惨的是,母猪下崽少、奶水不足?别慌,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实在在的干货。听说很多新手都在搜"种猪场饲料配比速成指南",其实这事儿啊,真没想象中那么玄乎...
先给你们看个真实案例:去年老王接手猪场,前三个月饲料成本飙升20%,结果猪群健康度反而下降。后来调整了配比方案,半年省下8万块饲料费,仔猪存活率还涨了15%。你看,饲料用量比例这事儿,差之毫厘真的谬以千里。
(这里停顿下,刚入行时我也觉得多喂总没错)
其实猪跟人一样,不是吃得多就好。重点在吃对东西。比如后备期的母猪要是喂太多高蛋白饲料,就跟小姑娘天天吃补品似的,反而影响生育能力。说几个新手必踩的坑:
这里有个关键数据: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70%以上。要是配比搞砸了,等于把七成投入都打水漂。
(别急着记数字,先搞懂底层逻辑)
养猪就跟养孩子似的,得分阶段养。咱们拿后备母猪举个栗子:
对比下不同猪群的日粮标准:
猪群类型 | 日均饲料量 | 核心营养 |
---|---|---|
后备母猪 | 2-2.5kg | 钙磷平衡 |
妊娠前期 | 2.8kg | 粗纤维 |
哺乳母猪 | 5kg+ | 赖氨酸 |
注意!这个表格不是死的,得结合猪舍温度调整。比如夏天普遍要减量10%,冬天反而要加量。
Q1:饲料配比表去哪找?网上的能信吗?
说实话,那些通用表格最多参考个六七成。最好找当地畜牧站做饲料检测,像我去年在山东帮猪场调整配方,发现本地玉米的蛋白含量比国家标准低1.2%,这就得额外补充豆粕。
Q2:怎么判断猪吃没吃饱?
教你们个土办法:喂食后2小时摸猪的肋部。如果还能摸到明显肋骨,说明喂少了;要是完全摸不到骨头,八成是喂多了。
Q3:听说精准饲喂设备很贵?
刚开始不用上高科技。用油漆在食槽划刻度线,每天记录采食量,坚持三个月就能摸清规律。有个河南的养殖户就这么干,饲料浪费直接降了18%。
Q4:突发天气变化怎么调整?
记住这个口诀:冷天加能量,热天补电解质。比如寒潮来袭前三天,每头猪每天多喂100g玉米;高温超过35℃时,往水里加0.3%的小苏打。
Q5:饲料成本压不下来咋办?
这里有个绝招——替代原料法。比如用双低菜籽粕替代15%的豆粕,每吨能省300块。但要注意!替换比例超过20%就得加酶制剂,不然影响消化。
干了八年养猪顾问,见过太多新手在这事上栽跟头。去年有个客户,非给哺乳母猪喂后备期的饲料,结果整窝仔猪拉稀不止。后来检测发现,赖氨酸含量差了0.8%,就这么点差距,直接损失了2万多。
现在我跟养殖户说得最多的是:宁可喂少,不能喂错。特别是后备母猪,营养过剩比不足更可怕。有个数据你们记好了:后备期过肥的母猪,产活仔数平均少2.3头,这事儿可是有论文数据支撑的。
最后说个冷知识:猪饲料袋上的建议用量,其实是按最差饲养环境算的。要是你的猪舍保温做得好,完全能减少10%-15%的投喂量。下次喂料前,先摸摸猪耳朵温度,再决定加不加量,保准你省下不少冤枉钱。(全文完)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