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对于"鱼塘里水黑褐色什么问题"问题很感兴趣?如果是的话,那么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提供详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吧。
1.水体因长期养殖营养流失。在长期养殖过程中如果不及时注意肥水,就会因为鱼类消耗而造成水体营养流失,水中浮游生物以及微生物等都大量减少,这样水质会变瘦,水产品生长会遇到各种问题,产量减少。
2.水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丧失(微生物失衡)。水体有自我调节能力是因为水中微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产生对水中生物有益的物质,一旦微生物失衡,有害微生物占据主导地位就会造成水体缺氧,水中植物疯长,赤藻绿藻蓝藻等都是因为这个发生的。终究会阻碍鱼类生长或者使水体缺氧鱼类窒息死亡。
3.鱼塘底泥变质,或者受到污染。一般鱼塘的底泥要定期清塘处理,杀菌消毒,杀死里边的有害生物,如果不能定期清塘消毒,鱼塘底泥会发生腐烂或者有害微生物污染底泥导致整个水体变差,更有甚者,受到污染的底泥可能产生各种细菌,各种有害虫类导致鱼类生病。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水体中氨氮偏高会使鱼虾蟹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
1、每年定期做好清塘、清淤、晒塘,用生石灰等消毒;
2、合理开启增氧机,增加池中溶氧,开启增氧机还可起到挥发水中氨氮作用。
3、培水施肥,根据水质状况,按照“少施勤施”的原则,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应以碳源肥料为主,促进水体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吸收利用氨氮,减少氨的累积。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主要是分子氨),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或者是不恰当的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消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
亚硝酸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源水含有氨氮,进塘后,经过曝气,被不完全氧化的结果;
2)过多的残饵、粪便、尸体、死藻等有机废物长期积累后,有机态氮转化成无机氮的中间产物;
3)肥水时,选肥不当,多见于农家肥和化肥;
4)老化池塘,淤泥多,进水后,淤泥中的有机氮源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下,产生氨氮和亚硝态氮;
5)水体中缺少促进氮循环的菌类(硝化细菌),藻相不平衡或缺少藻类。
6)天气剧烈变化,引起水体缺氧,底部恶化,硝化细菌在低温时,硝化作用减弱,“倒藻”等现象。
对于鱼类,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中毒后,血液的携氧能力减弱,即使在含氧丰富的水体中也体现出类似缺氧的症状。
亚硝酸盐中毒现象是:轻微且长时间中毒现象不明显,逐渐会引起摄食量下降,活动能力下降,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反应缓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严重中毒时,出现浮头,甚至会大量死亡。
对于虾蟹类,亚硝酸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慢性中毒,生理性缺氧;蜕壳时,容易出现蜕壳不遂、软壳死;
会引起肝胰腺肿大,会诱发“水瘪子”(蟹)及“肝胰脏坏死”(虾);影响摄食率;影响生体内外渗透压,引起水肿;引起应激反应,对虾会引起红体、红须、红尾等症状。
1、开增氧机,增加溶氧量,是硝化作用进行完全,减少亚硝酸盐形成机会;
2、制订合理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和粪便排泄;
3、硝化细菌消除,“邦恒降亚硝酸盐功能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盐高的问题;
4、补充有益藻类,使藻类多样化。藻类会将亚硝酸盐作为氮肥,转化成自身可以利用的物质;
5、增加其他有益菌类,例如: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这些菌类具有分解功能,能将有机转成无机,将大分子在转化成可以被藻类或自身利用的物质。
三、硫化氢和藻类引起的水质问题
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会引起鱼虾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某些功能,会导致闪电死亡,健康的虾蟹碰到硫化氢会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藻类大量繁殖会引起水质浑浊、变色(变绿、发红、变黑、变坏发臭、甚至死鱼),重者会引起虾蟹中毒,虾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缓慢,极易生病。
1、合理放养,合理投饵,减少残饵和水体有机质积累;
2、充分增氧,促进水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同时高溶氧可以氧化消耗硫化氢;
3、在养殖前期就开始使用微生物制剂,既可以有效降解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毒素等有害物质,解决水体恶化问题,提高水产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对水质突变、恶劣气候和发病期间有显著改善效果。
一般池塘面积较大,水较深,光照比较充分,水源畅通,水质肥沃,交通方便,利于鱼类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并利于生产管理。
具体来说,应具备如下的几方面的条件:
1、面积和水深。池塘的大小和深浅,与鱼产量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产实践证明,成鱼塘的面积以4—10亩以宜,水深最好是2—3米。鱼种塘的面积则可在5亩以下,水深1.5米左右。
2、土质和底质。鱼塘多是挖土修建而成,土质对水质的影响极大。池塘的土质以黑土最好,粘土次之,砂土最差。
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养鱼后,塘底逐渐形成一层厚的淤泥,这是残剩的饲料、肥料、鱼粪和死亡的生物体等不断沉积,与池底的泥砂混合而成。
池塘中有一定的淤泥,塘水容易变肥,有利于养鱼和高产。但淤泥过多会使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甚至引起鱼的死亡。 淤泥过多必须及时清除,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3、水源和水质。良好的水质,要求溶氧充足,酸碱适中(PH值7—8.5),水温较好(最好25—30℃),营养盐丰富,水质较肥(水色为绿豆色、黄绿色、黄褐色和淡酱油色,透明度为25—30cm),不含有毒物质。
4、池塘的形状和方向。池塘的形状以长方形为好。长宽之比为2—3∶1,宽边长度为30—50米,以便于管理和拉网捕鱼。
池塘的方向为东西向为宜,这样有利于延长日照时间,对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增加溶氧都有好处。池塘周围不宜有高山和高大的树木遮光挡风。
5、布局与配套。塘基不应太窄,一般应有2米以上的基面,要建筑配套的禽畜栏舍时,要求应更宽些。同时,要建设完善的排灌系统,使每口鱼塘都能独立排灌,避免串塘串灌。
塘底应由灌水的一边向排水的一边倾斜,以利排干塘水。同时应考虑电源问题,以便使用增氧机。
1、连续几天下雨后,鱼塘水变黑,水面浮着一层绿色泡沫,但没有出现死鱼的情况,请问是什么原因?
2、荆州区纪南镇的杨师傅问:连续几天下雨后,鱼塘水变黑,水面浮着一层绿色泡沫,但没有出现死鱼的情况,请问是什么原因?
3、水产专家张生答:这是因为雨后气温升高,导致水里的有机物上浮,可用养水一号调水。
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水产品的生产养殖情况,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色表现出来,而水色又是由下面这些因素决定的:
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所谓‘养鱼先看水’就是这个道理。
一、优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鱼、虾、蟹的养殖中,优质的水色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即淡绿色、翠绿色、茶褐色、黄绿色、浓绿色。
1.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这种水色在鱼、虾、蟹养殖中,都是希望得到的最佳水色,尤其在幼体阶段的养殖中更为需要。这种水色中富含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藻类。这些藻类的品质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并易于作为营养物被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大多在20~30厘米,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水产养殖中所要求的‘肥而爽’之水质,即为这种水色的水质,这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1..2培育和保持该种水色调控技术
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150千克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千克/亩。
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适当添注新水稀释调节。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2.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这两种水色的水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中的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这种水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
这种水色中的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富含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水中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稀少,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
在苗种养殖阶段,这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 这种水色的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0~15天后,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l/10左右。②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份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这种水色呈深绿色,且浓度加大,因此透明度较低,一般不足15厘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这种水色水质较肥,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在养殖盛期的塘口水体中,大多为这种水色。在浓绿色水中,藻类日趋老化,但光合作用较强,产氧功能好,并仍可被消化吸收,所以在成鱼养殖中仍属良好水质之列。
但是在养殖高温季节,这种水色水质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造成水体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加大,水中溶氧减少,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浓绿色水色的技术措施①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②适当降低投饲量。③泼洒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千克/米3。
二、劣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这种水色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
当水温达到28℃以上阶段后,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这种水色。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后,会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危害,易暴发鱼病,造成成批死亡现象,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1.2消除控制蓝绿色水色水质的技术措施
①排放法: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天。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头处捞除。
②使用二氧化氯0.1克/米。,加沸石粉10克/米3,全塘泼洒,连续1~3天,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
③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这种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形成这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这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作用下,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以至中毒死亡。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甚。
(1)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
(2)开动增氧机,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
(3)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3~5天即可有效消除该不良水色。
①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
②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清色,并散发有腥臭味。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养殖上称‘转水’。这种水为水质变坏的坏水,是不宜进行养殖的水体。
(1)青苔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可用有机肥挂袋的办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渐变绿。②泼洒生物制剂可调节水色,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2)黑清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全塘泼洒敌百虫制剂,浓度为1克/米3,杀灭大型浮游动物。②加换新水,并泼洒生石灰(化水后),用量为每米水深30~40千克/亩。③最后泼洒有机肥或无机肥,增加营养盐类物质,调控到较好水色水质。经上述措施,一般经5~7天水色可转好,变为浅绿色水色。
各类浮游植物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鱼池出现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池水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我们可从池水的颜色来判断池水的肥与瘦。
一、瘦水水色清淡,或呈现出浅绿色,透明度较大,一般可达60-70厘米以上,浮游生物数量少,水中往往长有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水生维管束植物如蒲草等。
1、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绿色浮膜,水中团藻类、裸藻类较多
2、灰蓝色透明度低,混浊度大,水中颤藻等蓝藻较多。
3、蓝绿色透明度低,混浊度大,天热时有灰黄色浮膜,水中微囊藻、囊球藻等绿藻较多。
上述三种颜色的池水,虽然浮游植物较多,但大多属于难消化的种类,因此为不好的水。
三、较肥的水一般呈草绿带黄色,混浊度较大,水中的多数为鱼类半消化或易消化的浮游植物。
四、肥水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5-40厘米。水中鱼类容易消化的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等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有时有枝角类、桡足类也较多。肥水按其水色可分二种类型:
1、褐色水(包括黄褐、茶褐、褐带绿等):优势种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有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特别是褐带绿的水。
2、绿色水(包括油绿、黄绿、绿带褐等):优质种多为绿藻(如绿球藻和隐藻),同时有较多的硅藻。
五、‘水华’水所谓‘水华’水,是在肥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水中含有大量的裸甲藻及较多的隐藻,水色呈黄绿色或绿色。这类水,当遇到天气正常时,水质容易突变,水质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渔民称其为‘臭清水’。由于缺氧,极易引起池鱼大批死亡。据试验,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华’水而不让水质恶化,可以加速鲢、鳙鱼的生长和提高鱼的产量。
关于"鱼塘里水黑褐色什么问题"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对此话题还有其他方面的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力回答您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