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生物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这个问题,饲料发酵菌种的作用机理及饲料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好处很多,不过发酵饲料并不能代替全部的饲料,要注意添加量,我说一下发酵方法吧:
1、备料。应先将秸秆或稻草按要求粉碎或至少切成小段或丝状,其中用于喂牛、马、羊的饲料原料应切碎成1-2厘米,喂羊、鹿应切碎成1厘米左右。
2、混料。金宝贝秸秆饲料发酵剂用量:按1公斤秸秆发酵剂发酵秸秆500斤计的比例使用。先将发酵剂倒入30-35℃的温水中充分混合(夏季可用凉水),再与上述备好的秸秆物料加水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适宜与否的判断标准为:用手紧抓一把物料,指缝见水不滴水,松手成团为宜。秸秆与水比例大致为1:1.5,加10%~20%左右的玉米粉或麸皮一起发酵效果会更好。
3、做堆。将上述拌匀的秸秆或稻草堆成高度在40-50厘米,长宽随意的物料堆,插上温度计,盖上保温保湿材料,使其发酵。
4、控温。夏季一般发酵6-8小时,室温15度以上冬季,需发酵16-24小时,如室温低于15℃时,应设法增温使其达到15℃以上,如料堆上、下有保温措施发酵更快。
5、翻倒。当温度达到40℃时翻倒一次,切记不能超过45℃度,以防过度发酵变质。整个发酵过程以翻倒1-2次为宜,当秸秆或稻草逐渐变成黄色并伴有洒香气溢出时,表明发酵基本完成,此时应撤去覆盖物,散堆摊薄降温,以防二次发酵再度升温。
在高效生物因子(各种分解酶、多种微生物活菌)的作用下,将秸秆里的粗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聚糖长分子链、木质化合物的酯键发生酶解,把动物不能吸收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转化成可吸收利用的低分子碳水化合物,即能量饲料;多种微生物活菌能大量吸取动物难以利用的有机氮、无机氮,使之转化成营养成份较高的多种菌体蛋白质,即蛋白饲料;多种微生物活菌在发酵中能产生大量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分解酶,B族维生素和A、D维生素;多种微生物活菌在动物体内建立微生态平衡,增强了免疫力。
1、第一、通过功能微生物转化,秸秆饲料适口性大大增强,可消化营养含量显著增大。通过功能微生物的发酵、降解和转化等作用,秸秆中的粗纤维、半纤维素、木质素中的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并分解成单糖,同时也使氨基酸含量增加,因而容易被畜禽的胃肠吸收利用。
2、第二、形成多种营养产物,提高饲料营养。功能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代谢产物,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分解酶、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D等,可使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及吸收率大大提高,这是普通饲料无法相比的。
3、第三、含有大量的益生菌,显著提高免疫力。发酵剂饲料中的功能微生物进入动物肠胃后,能够杀灭有害菌,形成优势菌群环境,增强了畜禽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4、用发酵剂对秸秆进行发酵转化处理,秸秆的粗纤维含量比不发酵的秸秆成倍降低,粗蛋白含量比不发酵成倍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提高40%以上,而且具有酒香气味,适口性大大增强、采食率高达98%以上,比不发酵能节约秸秆30%以上。用秸秆饲料发酵剂发酵的秸秆饲料喂养畜禽,饲料成本可降低40-50%,大大降低养殖成本,成倍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利用微生物发酵将蔬菜加工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1.资源利用:蔬菜加工副产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将其转化为饲料,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降低浪费。
2.环境保护:未经处理的蔬菜加工副产品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而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3.经济效益:将蔬菜加工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可以为农民提供新的经济来源。同时,转化后的饲料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微生物发酵: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创建出具有绿色化优势与安全性优势的饲料,对于促进动物生长、替代抗生素、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及减少人畜争粮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利用微生物发酵将蔬菜加工副产品转化为饲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利用微生物对饲料进行发酵,提前能把饲料的中的营养及早分离,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就把饲料的葡萄糖、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提前分解,在猪进食之后很容易的吸收,提高饲料的吸收率,同时发酵饲料中有大量的益生菌存在,抑制饲料中的有害菌,猪在进食之后加快吸收,减少猪的消化道的疾病发生。同时养殖户在发酵饲料中可以大量加植物纤维,能把植物纤维转化成容易吸收的植物蛋白,也能分解出来一部分营养。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也大大减少了用药的成本和提高了成活率。特别是在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减少疾病发生,消除排泄物臭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本次生物发酵饲料的作用机理和饲料发酵菌种的作用机理及饲料特点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