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关于"采取鸡法氏囊应注意什么"的问题吗?不用犹豫,通过本文提供的信息,你将对此有更全面的认识。赶紧往下看吧,让我们一同揭开谜团。
1、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接触性传染病,发展速度很快,会给
2、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由于近年来对此病的重视,凡有一定规模经营的鸡场,都已
3、制定有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防治办法,大大降低其危害性。但一般占农村养鸡
4、95%以上的散养农户,却尚未有针对性的办法,使该病成为散养鸡雏鸡阶段大
5、农村散养鸡IBD流行特点,一是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时间多在5月~6月,集
6、中流行期约30天;二是发病日龄推迟,死亡率增高。散养鸡IBD发病都在30日龄
7、~60日龄,俗称“大毛瘟”,死亡率45%;三是全愈后复发。有些农户的发病
8、鸡经治疗或未经治疗康复后过半月仍能复发,用抗血清、卵黄抗体或其它药物
9、治疗仍有效;四是呈地方流行性。一个村组成一个自然村落,养鸡互相混群,
10、农户在散养鸡IBD防治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免疫方面——(1)多年来鸡
11、新城疫一直是农村鸡病防治重点,但对IBD尚未引起重视,没有开展免疫;(2)
12、许多农户用IBD抗血清和卵黄抗体作被动免疫,当隔半个月抗体消失后,一旦发
13、生大流行仍会发病;(3)少数农户自发购买鸡IBD弱毒苗免疫,由于没有执行
14、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效果不佳。二是病死鸡不作无害化处理,因而污染环境。
15、三是饲养管理粗放,有的病鸡死在圈里也不知道,更不用说治疗服药了。
16、根据上述情况,对IBD综合防治应采取如下针对性措施:
17、 1.农户散养鸡应全面开展IBD免疫。免疫程序:(1)由于到4月中下旬绝
18、大多数农户已捉进苗鸡,且20日龄左右苗鸡占多数,此时进行IBD首次免疫,可
19、与鸡新城疫Ⅱ系苗滴鼻同时进行。方法是将鸡IBD弱毒苗和鸡NDⅡ系苗按瓶签标
20、明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分别滴鼻;或把两种苗等量混和后,每鸡滴鼻滴口各2
21、滴。(2)5月上旬用注射法单独用IBD弱毒苗进行二次免疫,同时给首次免疫后
22、购进的苗鸡进行第1次免疫。对已发生有IBD疫情的村组不能用弱毒苗,应用IBD
23、组织灭活苗预防,或用抗IBD血清、卵黄抗体、中草药制剂控制疫情。
24、 2.在IBD高发阶段,农户可将鸡暂时圈养,能降低发病率。
25、 3.开展圈舍消毒,深埋病死鸡。可用2%烧碱或10%~20%生石灰等消毒
26、圈舍,反复进行数次,可减少二次发病机会。
27、 4.加强饲养管理,提倡使用全价饲料育雏。一般育雏阶段喂全价饲料,可
本病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中雏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胸腿肌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血和法氏囊肿大出血为特征。本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快等特点,同时还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和使多种疫苗免疫接种失败。
该病毒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强(如耐酸、耐热),但酚类、硫柳汞、福尔马林、氯化铵等可将其杀灭。
以3~8周龄雏鸡最易感,但10日龄以下雏鸡及产蛋鸡也可发病;仅发生于鸡,但近年来有鹅发生本病的报道。
病毒进入感染鸡的法氏囊皱襞上皮进入组织,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消失,不能产生β细胞而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6月份为发病高峰,鸡群感染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一般为5%~20%,有的可达90%。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尘埃、用具、车辆、人员、衣服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近年来,出现了超强毒株和变异株,成为本病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潜伏期2~3天,鸡群常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全群,精神委顿,食欲减少至废绝,羽毛逆立,常蹲之一隅,排白色水样稀粪,黏污肛门处羽毛;有的病鸡啄肛门;病鸡在感染后第三天开始死亡,5~7天达死亡高峰,而后经1周左右康复。
死亡病鸡多尸体脱水;胸腹肌、腿肌有斑点状或条纹状出血;法氏囊先肿大后萎缩,感染后第2~3天法氏囊肿大1.5~3倍,浆膜有胶冻状渗出物覆盖,囊内有果酱样或干酪样物,第四天重量增加1倍,第五天恢复正常重量,以后迅速萎缩,至第八天,只有原来重量的1/3;法氏囊常有坏死灶,浆膜黏膜均可有出血斑点,肾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尿酸盐;腺胃黏膜水肿、潮红或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黏膜可见到带状出血。
根据流行病特点、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变化一般可做出诊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种:一是鸡胚接种,取病鸡法氏囊和脾脏,研磨后取上清液接种来自易感群的9~10日龄的鸡胚,经3~7天后死亡,鸡胚腹部水肿、浑身是血。二是用已知抗血清来做疑似病料的琼扩试验来确定。
本病常与新城疫并发,也可在本病发生后不久即继发新城疫,造成鸡群大批死亡。主要区别在于新城疫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呼吸道及肺常有病变,而传染性法氏囊病则不然。新城疫病鸡的胸部、腿部肌肉出血及法氏囊的炎症变化,不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明显。
胸部、腿部肌肉出血,骨髓黄染,有用药史,停药则病情好转或停息。
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如肾脏出血,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脂肪上有小的血肿。
多发生于1~3周内的雏鸡,病鸡精神沉郁、骨髓黄染,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故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多发生于5~7周龄的肉仔鸡,病鸡精神不振、贫血、骨髓黄染,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腿部肌肉有出血斑;而传染性法氏囊的肝脏颜色深暗,不出血,且法氏囊先肿大后萎缩,且多有出血及炎性渗出物变化。
可发生于各个日龄的鸡群,除肾脏表面有尿酸盐沉积外,心脏、肝脏等内脏器官也有尿酸盐沉积。
①认真落实常规的隔离、检疫和卫生消毒措施,认真落实病死鸡尸体及其污染物、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措施。
②免疫接种。集约养鸡场应做母源抗体测定,以确定最佳的首免日龄。一般鸡场可在14~16日龄时用中等毒力弱毒苗(如CH80)免疫一次即可(饮水、滴鼻均可);污染重的或母源抗体不齐的鸡场,应采用活苗两次免疫,首免 10~12日龄,二免16~18日龄,可选用法倍灵、MB43等;对污染特别严重的鸡场则应在7日龄前后用组织灭活苗(油苗)免疫(颈部皮下或胸肌浅层注射)。种鸡或蛋鸡应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注射灭活苗,以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
③紧急防治。对发病鸡群,用法氏囊高免疫抗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进行紧急接种注射,具有良好疗效,且可迅速控制病的流行。与此同时,让鸡群服用5%葡萄糖水,有助于病鸡的康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排白色稀便,法氏囊肿大,浆膜下有胶冻样水肿液。鸡感染法氏囊病毒后受到严重侵害,发生可逆和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并使鸡只对许多疾病抵抗力降低,给养鸡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本病只有鸡感染发病,其易感性与鸡法氏囊发育阶段有关,2~15周龄易感,其中3~5周龄最易感,法氏囊已退化的成年鸡只发生隐性感染。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隐性感染鸡,传播方式是高度接触传播,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均可感染,病鸡舍清除病鸡后54~122天内放入易感鸡仍可发病;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粪便至52天仍有感染性。
本病一旦发生便迅速传播,同群鸡约在1周内都可被感染,感染率可达100%。如不采取措施,邻近鸡舍在2~3周后也可被感染发病。发病后3~7天为死亡高峰,以后迅速下降。死亡率一般为5%~15%,最高可达40%。 本病发生后常继发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病。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2~3天。主要表现为鸡群发病突然,且病势严重。病鸡精神萎靡,闭眼缩头,畏冷挤堆,伏地昏睡,走动时步态不稳,浑身有些颤抖。羽毛蓬乱,颈肩部羽毛略呈逆立,食欲减退,饮水增加。排白色水样稀便,个别鸡粪便带血。少数鸡掉头啄自己的肛门,这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初期、中期体温高,可达43℃,临死前体温下降,仅35℃。发病后期脱水,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本病病程较短,其症状有一过性的特点。一般到发病后约第7天,除少数鸡已死亡外,其余鸡的症状迅速消失。
经过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的鸡群,有时也会有个别鸡发病,症状不典型,比较轻,经隔离治疗一般可以康复。
该病病毒主要侵害法氏囊。病初法氏囊肿胀,一般在发病后第4天肿至最大,约为原来的2倍。在肿胀的同时,法氏囊的外面有淡黄色胶样渗出物,纵行条纹变得明显,法氏囊内黏膜水肿、充血、出血、坏死。法氏囊腔蓄有奶油样或棕色果酱样渗出物。严重病例,因法氏囊大量出血,其外观呈紫黑色,质脆,法氏囊腔内充满血液凝块。发病后第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第8天以后仅为原来的1/3左右。萎缩后黏膜失去光泽,较干燥,呈灰白色或土黄色,渗出物大多消失。
胸腿肌肉有条片状出血斑,肌肉颜色变淡。腺胃黏膜充血潮红,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黏膜有出血斑点,排列略呈带状,但腺胃乳头无出血点。病后期肾脏肿胀,肾小管因蓄积尿酸盐而扩张变粗,胸腺与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脾肿胀,胰脏呈白垩样变性,心冠脂肪呈点状出血,肠腔内黏液增多。
以上病理变化,在诊断上比较重要的是法氏囊、胸腿肌及腺胃病变,肾脏等器官的病变因为其他鸡病也常出现,只能作为综合分析的参考。
①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许多急性传染病以及接种法氏囊炎弱毒苗都能引起法氏囊轻度充血和有少量渗出物,某些健康鸡也有这种现象,对此要积累解剖经验,防止误诊为法氏囊病。②鸡传染法性氏囊病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二者均有精神不振,嗜睡,减食,腹泻等临床症状;剖检时均可见法氏囊肿大等病变。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原是鸡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该病进行性消瘦,腹部膨大(肝脾均肿大),剖检可见肝、脾肿大3~4倍,皮下毛囊局部或广泛出血,法氏囊切开可见 节病灶。脾有针尖至鸡蛋大的肿瘤。肝肿大几倍,呈灰白色且质脆。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PA-ELISA)阳性。③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白痢的鉴别:二者均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闭眼缩颈,翅下垂,毛松乱,排白色稀便等临床症状。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鸡白痢的病原为白痢沙门氏菌。出壳后即现有病,有时出壳10多天才出现白痢,幼雏因肛门周围绒毛与粪便干结封住肛门不能排粪而鸣叫,人工剥去干结物粪便即喷射而出。幸存者发育不良,有气喘和关节炎。剖检可见早期死亡的肝肿大充血,有条纹出血,卵黄囊吸收不好。病程长的,心、肝、肺、盲肠、大肠和肌胃有坏死灶,盲肠有干酪样物。用马丁肉汤培养基培养,根据菌落和生化特性可以鉴别鸡白痢菌落和本菌。
①疫苗接种:法氏囊炎弱毒苗对本病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由于母源抗体的影响及亚型的出现,其效果不理想。最好是在种鸡产蛋前注射一次油佐剂苗,使其雏鸡在20日龄内能抵抗病毒的感染。雏鸡分别于14日龄和32日龄用弱毒苗饮水免疫。为了解决母源抗体在一个鸡群中不平衡问题,据报道可间隔4~5天采用多次免疫。②加强消毒工作:在本病流行期间要经常对舍内地面及房舍周围进行严格消毒,并用含有效氯的消毒剂对饮水和饲料消毒。③加强管理,减少应激:在饲料中可添加0.75%的禽菌灵粉(由穿心莲、甘草、吴茱萸、苦参、白芷、板蓝根、大黄组成)进行预防。
关于“采取鸡法氏囊应注意什么”这个问题本文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那么可以持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