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饲料原料识别技术,很多朋友对于这个问题有疑问和不解,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详细了解一下吧。
1、在当前饲料行业的发展形势下,行业内熟悉的热门词汇总是围绕着无抗生素、发酵、生物技术或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畜牧业等。看来预消化总是不冷不热的。目前,原料预处理主要采用发酵、酶解、膨化等方式。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都是对饲料进行预处理的范畴。预消化其实也是一种预处理方法,但比其他方法更系统。那么,什么是饲料预消化技术呢?饲料预消化技术是指一种新型的饲料加工技术,它是根据不同原料的特定特性,在动物体外进行一系列特定的加工处理,使原料中不可消化的营养成分转化为动物可以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难以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转化为动物容易消化吸收的营养成分,降低原料中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杂质的含量,增加饲料中的有益因子,从而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促进动物营养保健。
2、现代饲料工业生产中,优质原料短缺,主要常用植物原料(豆粕、玉米等)进口依存度高。),动物健康和福利的广泛关注,绿色养殖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挑战越来越大。 不断强化技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饲料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预消化技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如今,“养殖就是养肠”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观点,充分说明了肠道健康在动物养殖中的重要性。小肠不仅是动物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而且在免疫功能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大约70%的免疫器官在肠道内,小肠上皮所含的上皮淋巴细胞和淋巴样细节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可以对进入肠道的膳食抗原进行加工和识别,从而避免引起对机体有害的过敏反应。
3、动物婴儿期是肠道开始发育并逐渐完善,菌群逐渐形成的时期,但这个阶段也是肠道最脆弱的时期。由于食物来源的突然变化,断奶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小动物受到多重打击,进而引发疾病。在动物生产中,早期断奶期是腹泻的高发期,很难治愈。如果在动物疾病或应激的情况下,能提供应激营养的快速补充来源,减少机体储存的大量损失,促进动物患病期机体功能的快速恢复,则可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4、经过多年的发展,水产养殖业也衍生出了这样一个团队——饲料原料预消化。那么,原料预消化有什么好处呢?能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什么?预消化是指在动物体外条件下,通过发酵或酶解将饲料分解或降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饲料预消化。饲料预消化实际上是饲料预处理方法之一。饲料生产涉及饲料和饲料原料的预处理,从最初的简单加工到造粒、膨化、发酵和预消化,目的是改善饲料成分,提高饲料消化和利用率。
随着肉鸡饲养技术地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养殖效益,愈来愈多的养殖户倾心于自己配制全价饲料,这样一来,饲料原料如何选择的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下面,就常见原料的品质鉴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玉米:玉米素有饲料之王的美称,通常在饲料中占到60%~70%,其品质对饲料的影响较大。
玉米的粒度应该大小一致,色泽金黄;籽粒饱满,尖端无绿色或黑色霉变;水分应该小于14%,抛起后落地响声清脆;杂质小于1%,粗蛋白质大于7.8%。
麦麸:麦麸通常是小麦或大麦在加工过程中的下脚料,根据其粉碎度和粒度又可分为粗麦麸和精麦麸,表现在蛋白质含量的不同。麦麸眼观呈细碎屑状,色泽新鲜一致,无变质、异味,水分应小于13%,蛋白质应大于13%~15%,无杂质。
豆粕:豆粕是最常见的蛋白质原料,其氨基酸含量在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中最高,也最平衡。一般在全价料中占到1%~2%。豆粕的品质直接影响饲料品质和氨基酸平衡。好豆粕眼观呈均匀一致的金黄色,小片状,颜色过浅或过深表明豆粕过生或过熟,过熟的豆粕蛋白质的损失很严重,而过生的豆粕中尿素酶活性很高,易导致肉鸡出现营养抑制。豆粕的水分含量应小于13%,蛋白质含量应在41%~44%,去皮豆粕能更高些,尿素酶活性应该在0.05%~0.5%之间。黄曲霉毒素含量应小于5毫克/吨。棉粕:通常是指脱壳棉粕,蛋白质含量在36%以上,颜色呈均匀一致的深黄色或黄褐色,无发霉变质,棉绒含量小于10%,蛋白质中赖氨酸、色氨含量较低。棉粕中具有毒的棉酚,所以在全价料中用量以不超过5%为宜。
菜粕:菜粕含粗蛋白质32%~44%,氨基酸成分接近豆饼,眼观呈均匀一致的黄褐色,无发毒变质,水分应小于12%。菜粕中含有苦味的成分,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用量不宜超过7%~8%。鱼粉:是一种昂贵的蛋白质原料,粗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氨基酸平衡,富含赖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消化吸收率高,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粗蛋白质含量因加工方法和鱼品种的不同,在45%~70%不等,优质鱼粉眼观颜色一致(鱼品种的不同颜色也有不同),呈粒度均匀的肉松状,手握松软有弹性,可见到零星的骨刺和鱼眼,气味腥香,有特殊的烤鱼味,水分小于10%,盐的含量小于3.5%,钙的含量小于6%,磷的含量小于2%。磷酸氢钙:是饲料中磷的重要来源,优质的磷酸氢钙呈细度均匀的纯白粉状,有光泽,流动性极好,无结块,无异味。水分应小于5%,钙含量为20%~25%,磷含量大于16%;氟含量是评价磷酸氢钙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小于0.18%。
石粉:是饲料中钙的重要补充物质,其形态基本同磷酸氢钙,但颜色可因石质的不同略有差异,呈白或灰白色,镁含量应小于0.5%。预混料、复合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集约化、大规模饲养的情况下,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平衡需求很高,各种复合预混料、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的一种均质混合物产品。由于载体的不同、成分的不同其表现形态各异,选择时最好请懂技术的有关人员进行指导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购和使用,一般应选择大一些厂家的产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有结块变质,包装物是否完好等等,好的添加剂产品应该色泽一致,粒度均匀,无特殊气味,水分含量应小于10%。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绿色发展绿色植保护》
随着肉鸡饲养技术地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养殖效益,愈来愈多的养殖户倾心于自己配制全价饲料,这样一来,饲料原料如何选择的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下面,我们就常见原料的品质鉴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玉米:玉米素有饲料之王的美称,通常在饲料中占到60%~70%,其品质对饲料的影响较大。玉米的粒度应该大小一致,色泽金黄;籽粒饱满,尖端无绿色或黑色霉变;水分应该小于14%,抛起后落地响声清脆;杂质小于1%,粗蛋白质大于7.8%。
麦麸:麦麸通常是小麦或大麦在加工过程中的下脚料,根据其粉碎度和粒度又可分为粗麦麸和精麦麸,表现在蛋白质含量的不同。麦麸眼观呈细碎屑状,色泽新鲜一致,无变质、异味,水分应小于13%,蛋白质应大于13%~15%,无杂质。
豆粕:豆粕是最常见的蛋白质原料,其氨基酸含量在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中最高,也最平衡。一般在全价料中占到1%~2%。豆粕的品质直接影响饲料品质和氨基酸平衡。好豆粕眼观呈均匀一致的金黄色,小片状,颜色过浅或过深表明豆粕过生或过熟,过熟的豆粕蛋白质的损失很严重,而过生的豆粕中尿素酶活性很高,易导致肉鸡出现营养抑制。豆粕的水分含量应小于13%,蛋白质含量应在41%~44%,去皮豆粕能更高些,尿素酶活性应该在0.05%~0.5%之间。黄曲霉毒素含量应小于5毫克/吨。
棉粕:通常是指脱壳棉粕,蛋白质含量在36%以上,颜色呈均匀一致的深黄色或黄褐色,无发霉变质,棉绒含量小于10%,蛋白质中赖氨酸、色氨含量较低。棉粕中具有毒的棉酚,所以在全价料中用量以不超过5%为宜。
菜粕:菜粕含粗蛋白质32%~44%,氨基酸成分接近豆饼,眼观呈均匀一致的黄褐色,无发毒变质,水分应小于12%。菜粕中含有苦味的成分,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用量不宜超过7%~8%。
鱼粉:是一种昂贵的蛋白质原料,粗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氨基酸平衡,富含赖氨酸、蛋氨酸和胱氨酸,消化吸收率高,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动物性蛋白。粗蛋白质含量因加工方法和鱼品种的不同,在45%~70%不等,优质鱼粉眼观颜色一致(鱼品种的不同颜色也有不同),呈粒度均匀的肉松状,手握松软有弹性,可见到零星的骨刺和鱼眼,气味腥香,有特殊的烤鱼味,水分小于10%,盐的含量小于3.5%,钙的含量小于6%,磷的含量小于2%。
磷酸氢钙:是饲料中磷的重要来源,优质的磷酸氢钙呈细度均匀的纯白粉状,有光泽,流动性极好,无结块,无异味。水分应小于5%,钙含量为20%~25%,磷含量大于16%;氟含量是评价磷酸氢钙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小于0.18%。
石粉:是饲料中钙的重要补充物质,其形态基本同磷酸氢钙,但颜色可因石质的不同略有差异,呈白或灰白色,镁含量应小于0.5%。
预混料、复合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集约化、大规模饲养的情况下,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平衡需求很高,各种复合预混料、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的一种均质混合物产品。由于载体的不同、成分的不同其表现形态各异,选择时最好请懂技术的有关人员进行指导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购和使用,一般应选择大一些厂家的产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有结块变质,包装物是否完好等等,好的添加剂产品应该色泽一致,粒度均匀,无特殊气味,水分含量应小于10%。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常用饲料原料识别技术的相关内容啦,以上内容作为参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如果还有更多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关注本平台继续浏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