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豆粕抗营养因子纤维素酶和豆粕的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方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抗营养因子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例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2、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两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球蛋白和J3-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
3、饲料抗营养因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4、(1)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豆类及饼粕和某些植物块根块茎中,能抑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血素、糜蛋白酶等十几种蛋白酶的活性。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本身即为蛋白质或多肽,可与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使酶的活性被抑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抗营养作用主要是与小肠液中胰蛋白酶结合形成无活性复合物,降低胰蛋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能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和失调,使动物生长受阻。(2)外源凝集素外源凝集素又称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是植物合成的一类对红细胞有凝集作用的糖蛋白,以一种非常特异的方式与各种糖和葡萄糖络合物发生可逆性结合,亦可与小肠黏膜上皮的微绒毛表面各种核蛋白结合,引起微绒毛的损伤和发育异常,从而严重损害肠壁的吸收功能。大多数外源凝集素在肠道中不被蛋白酶水解,而与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多糖)结合,破坏小肠壁刷状缘黏膜结构,干扰其功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动物生长受阻,甚至停滞。 它对肠道的免疫球蛋白A(IgA)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广泛存在于800多种植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的种子和荚果中,其中有许多种是人类重要的食物原料,如大豆、菜豆、刀豆、豌豆、小扁豆、蚕豆和花生等。其毒性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菜豆中植物性血细胞凝集素毒性高于大豆中的毒性。(3)植酸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尤其是禾谷类和油料类种子内含量丰富。植酸分子具有6个磷酸基团,是植物籽实中磷的主要贮存形式;植酸在植物体内也常与钙、镁、钾、钠、铁等金属离子结合,以复合盐类或单盐的形式存在。植酸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与磷、钙等元素结合后很难降解,从而降低动物对这些元素的利用率。植酸在消化道可与蛋白质结合成难溶性的复合物,降低蛋白质的利用率;植酸也可以抑制淀粉酶活性,降低动物对淀粉的消化率;植酸盐还可抑制脂肪酶的活性,降低脂肪消化率。(4)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NSP)是由若干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成的多聚体,包括除α-葡聚糖以外的大部分多糖分子。通常非淀粉多糖分为三大类,即纤维素、非纤维多糖(半纤维素性聚合体)和果胶聚糖。其中,非纤维多糖又包括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等。按照水溶性的不同,非淀粉多糖又可分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和不可溶性非淀粉多糖(INSP)。这是因为在谷物细胞壁中,一些非淀粉多糖以氢键松散地与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结合,故溶于水,称为可溶性非淀粉多糖。
5、NSP是饲料纤维的主要成分。这些纤维将饲料营养物质包围在细胞壁里,部分纤维可溶解于水并产生黏性物质。这些黏性物质抑制动物的正常消化功能,妨碍动物吸收营养。如将这些NSP去除,营养物质就能从细胞壁里释放出来,从而提高代谢能和蛋白质的利用率。玉米、小麦中均含有大量的NSP,许多植物蛋白源,如大豆粕,同样含有NSP。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将这些NSP去除,如大豆粕中被细胞结构包围的淀粉和蛋白就可释放,从而提高了大豆粕的代谢能和蛋白质的利用率。(5)抗维生素因子抗维生素因子是一类化学结构与某种维生素相似,能影响动物对该种维生素的吸收或破坏某种维生素而降低其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如双香豆素、硫胺素酶等,主要存在于豆类、豆科植物、蕨类植物、油菜和亚麻籽实中。主要抗营养作用有3种类型:①与维生素具有相似化学结构,在代谢过程中与该维生素竞争,干扰动物对维生素的利用,如双香豆素;②能破坏维生素活性,降低效价,如脂肪氧化酶;③与维生素结合或改变维生素的结构而破坏其生化活性,如硫胺素酶。(6)单宁单宁又称单宁酸、鞣质,是存在于多种植物,如角豆、油菜、蚕豆和高粱中的酚类物质。常和饲料中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成难溶的复合物,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单宁含量越高,家禽生长受抑制程度越大。在以菜籽粕为蛋白质源的饲料中,铁与苯酚形成不可溶的复合结构,严重阻碍铁离子的吸收;单宁亦阻碍胰蛋白酶及淀粉酶与底物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或降低这些酶的活性;单宁也和维生素B12形成复合体,从而降低维生素B12的吸收。
大豆中抗营养因子是影响大豆蛋白源在饲料中使用的主要因素,要提高大豆蛋白源在饲料中的使用量,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处理,使大豆抗营养因子失活、钝化。世界范围内对降低或消除大豆蛋白抗营养因子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完善,通常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钝化处理。生物学方法是通过添加适宜酶制剂或用微生物发酵处理以分解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
酶制剂有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植酸酶是应用最广泛的单一酶制剂,能水解植酸和植酸盐,释放磷并使植酸抗营养作用消失;复合酶制剂如NSP酶(非淀粉多糖酶),就能对多种ANF起作用,最大限度发挥饲料作用(赵林果等,2024)。但对酶制剂的耐受性、稳定性、影响酶制剂作用的外在因素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另外,酶制剂处理时,添加酶的量要适量,过量会扰乱消化道的正常消化机能而产生不良作用。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水解酶、发酵酶和呼吸酶,可以消除植物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物质,有利于动物的消化吸收。另外,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还将大部分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植酸等无机盐转化为细胞中的有机盐,不仅提高了利用率,还可降低饲料中总磷等的含量,减少饲料对养殖环境的污染。发酵法具有以下特点:能对多种抗营养因子产生去毒效果;对营养组分体外降解,大幅提高各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率;发酵处理可明显提高大豆的适口性,有一定的诱食效果。采用独特的菌种和发酵工艺,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分泌的蛋白酶使大豆蛋白被分解成小分子蛋白和小肽分子。生物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大量增殖,其结果不仅提高了发酵大豆蛋白基料的蛋白质水平,而且部分大豆蛋白质发酵时转化为菌体蛋白,这本身也改变了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品质(李绍章等,2024)。微生物发酵处理已有产品问世,但对产品的品质控制、发酵工艺参数控制以及规模化生产方面良莠不齐。陈名洪等(2024)以脱脂豆粕粉为原料,使用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的菌株CHD21为生产菌种进行发酵。以水解度作为指标,对菌株CHD2发酵降解豆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
通过植物育种途径,培育低抗营养因子或无抗营养因子的植物品种以及改善大豆蛋白品质,但这些大豆的产量相对较低,所以推广难度相对较大。另外一方面是通过动物育种,提高家畜对抗营养因子的耐受性;通过转基因培育能分泌消化抗营养因子的品系,达到消除抗营养因子对畜禽的抗营养作用。但存在产量低、抗病害能力降低、周期长、投资大等问题。物理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热处理方法和机械加工方法。
自1917年,Osborne和Mendel报道蒸煮大豆可以改善小鼠的生长性能以来,人们对大豆营养因子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脲酶、致甲状腺肿因子及抗维生素因子具有对热敏感的特性,而皂甙、单宁、异黄酮、寡糖、致过敏反应蛋白及植酸等对热较稳定(李德发,2024)。所以热处理技术对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脲酶等热敏性抗营养因子有很好的钝化效果,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钝化技术。热处理主要分为湿热法和干热法(郑爱娟等,2024)。
进行热处理时,必须保证热处理的强度适宜。加热不足则抗营养因子破坏不够;加热过度则氨基酸利用率下降,会降低蛋白质的生物学效率。实际生产中多以测定脲酶活性判断胰蛋白因子的钝化程度,反应加热不足;采用蛋白溶解度作为判断大豆或豆粕加热过度的指标。
机械加工包括粉碎、去壳、脱种皮等,很多抗营养因子主要存在于作物种子表皮层,通过机械加工处理使之分离,即可大为减少抗营养作用。此方法简单有效,但废弃种皮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化学处理的原理为化学物质与抗营养因子分子中的二硫键结合,使其分子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使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硫酸钠、硫酸铜、硫酸亚铁和其它一些硫酸盐。多年来,人们在用化学方法钝化抗营养因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张建云等(1999)研究表明,5%的尿素加20%水处理30 d的效果最好,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降低78.55%,饲料中加入适量蛋氨酸或胆碱作为甲基供体,可使单宁甲基化,促使其排出体外。化学方法对不同的抗营养因子均有一定的效果,可节省设备与资源,但最大的障碍是化学物质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生产中不应大量使用。
总结以上钝化抗营养因子的方法,从钝化的有效性,实用性出发,热处理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在工艺上仍需继续精进,且对于热稳定性高或热加工不足以有效地灭活的抗营养因子,人们必须要不断地研究新的方法加以消除。大豆优良品种的选育是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根本,培育专门化品种解决大豆及豆制品适口性和品质问题,然而要达到理想的结果,尚需很长时间的努力。至于化学钝化,与生产应用尚有距离,还应特别关注化学钝化试剂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豆粕蛋白来源量大,相对于鱼粉来讲价格较低,是饲料配比中主要的蛋白来源,因此能够利用生物酶体例如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酶类来大量去除大豆抗营养因子,增加豆制品的适口性及有机体对豆制品的消化率,降低抗营养因子,亦能够为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节省大量费用的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豆粕进行发酵。
1、人们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以及使人和动物产生不良生理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ANFs)。人们很早就发现直接摄入豆科籽实会导致人和动物产生胰腺肿大、过敏反应、生长缓慢、日粮养分利用率下降以及一些不良生理反应的现象,这些生理反应是由大豆中含有的多种抗营养因子共同介导。从二十世纪初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研究,并随着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技术的发展逐步深入,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多年来,人们对大豆中各种抗营养因子使动物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效应会因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含量以及动物的种类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2、根据对饲料营养价值和动物生物学反应,将大豆中抗营养因子分为以下六类:(1)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和利用率的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糜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等);(2)降低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因子(酚类化合物如单宁和寡糖等);(3)影响矿物质利用率的因子(植酸);(4)影响维生素活性或增加动物维生素需求量的因子,包括抗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因子;(5)刺激免疫体系的因子(抗原蛋白)以及其它一些抗营养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皂甙、异黄酮和生氰糖甙等);(6)饲料中具有毒素作用的因子(凝集素)。
那么以上就是关于豆粕抗营养因子纤维素酶的相关内容啦,以上内容作为参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小伙伴,如果还有更多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关注本平台继续浏览。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