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大豆磷脂油在猪料的应用,磷脂在水产养殖中有什么作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采用油脂烹制而成的菜品,香味都很浓郁,这种效果在热制热食菜中尤为明显。因为油脂是一种很好的香味溶解剂,可使烹饪原料中所固有的亲脂性香味物质很好地溶解于油脂之中,从而使油脂具有浓郁的香气和口味,例如,将大葱用食用油炸制后形成的具有浓郁葱香味的葱油;用花椒炸制形成的具有麻香味的花椒油;用辣椒炸制形成的具有香辣味的辣椒油等,这些油在烹制热菜时常用于明油以增加其风味特色或拌制冷菜以增加菜肴的独特香味。 油脂是一种保香剂,烹饪原料在油脂的高温作用下,不但生成香味物质的速度快,而且生成香气物质的深刻程度也比在水中加热更为明显,生成的芳香气味更为突出,如葡萄糖分解成呋喃、甲基呋喃和各种羰基化合物,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分解为有机酸、酚类等多种香味物质,脂肪对这些疏水性的香味物质具有很强的亲和能力,可以将其由挥发性的游离态转变为结合态。再次,油脂自身在加热过程中可分解成游离的脂肪酸和挥发性的醛类、酮类等化合物,将进一步为菜肴增加特殊的香味。
2、二、促使菜肴形成特殊的质地、口感
3、实践证明,油脂是重要的传热介质之一,在烹调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油温的控制,可以使菜品的质地及口感达到一些特殊的效果,例如:温油锅可使原料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菜品形成脆嫩、柔软等质感,热油锅和旺油锅则能使原料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表层蛋白质快速凝固,使菜品形成酥香、酥脆或外焦酥内鲜嫩等质感。 利用油脂涨发干货原料时,还可使干货原料中所含的少量水分迅速蒸发,分子颗粒膨胀,并使原料本身所含的一部分油脂被排除出去,从而形成膨胀、松脆、多孔的制品,经水浸泡后成为软、绵、松等质感的半成品,便于切配,利于烹调,并且可以突出其独特的风味,如油发鱼肚、油发蹄筋等。
4、三、促使菜品形成较好的色泽及光亮度
5、色泽及光亮度也是提高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形美观、色泽纯正、光亮夺目的菜品,定能提高其品质,增强人们的饮食欲望。
6、 在高温导热的情况下,可使原料表面所含的糖类、蛋白质等发生变性,羰基化合物与氨基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变色,从而产生诱人食欲的金黄色或黄褐色,而且这些色泽是汽蒸或水煮等烹调方法根本就无法实现的。
7、 油脂可谓是一种脂溶性色素的天然溶剂,而好多原料中则恰好含有丰富的脂溶性色素,如干红椒、黄姜、番茄沙司、咖喱等,当油脂与这些原料共同加热熬制时,则可使原料中的部分色素溶解出来,均匀的分布于其中,再将该油拌制冷菜或烹调热菜均可使菜品色泽艳丽。
8、再次,食用油脂的密度小,不含水分(或含少许),具有一定的黏度和反光度,可进一步促使菜品的色泽更加亮丽鲜艳,如蔬菜原料焯水时在沸水中加入少量食用油,油分子将会包裹在原料的表面,从而使原料色泽更加碧绿、光亮;在菜肴出锅前淋入明油,则会使菜肴更加滋润饱满,增强感光度。
9、由于油的比重小,温度较稳定,在加热过程中油脂总是浮在汤汁的表面,散热慢,就好似给菜品加了一个锅盖,既可减少鲜味物质的流失,又能提高锅内温度,缩短加热时间,节约能源,使菜肴具有熟烂、味美、不易冷却等特点。
10、油在加热后温度很高,可杀灭原料中的微生物,破坏原料本身的各种活性酶,从而对原料起到临时保存、防止变质的目的。实践证明,过油的肉在常温下能保存一天不变质,油炸面食可存放2~3天不变质。
1、大豆磷脂是从生产大豆油的油脚提取出来的产物。大豆磷脂的组成成分复杂,其中主要的三种磷脂为:卵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和胆碱组成;脑磷脂与卵磷脂结构相似,它含的氨基醇是乙醇胺而不是胆碱;肌醇磷脂是由甘油、脂酸、磷酸和肌醇构成。大豆磷脂在饲料生产加工,畜禽体内脂肪代谢,肌肉生长、神经系统发育和体内抗氧化损伤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豆磷脂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
2、大豆磷脂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饲料中的脂溶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使饲料寿命延长,能减少在挤压成形时粉料损失和消耗,提高饲料中脂肪的消化利用率。天然乳化剂使饲料中的脂溶性维生素转变成水溶性糜粒,提高利用率。
3、在肉鸡中添加2-6%粉状磷脂可以缓解应激、缩短出栏时间,可提高增重10%左右。可以促进体脂肪分解为脂肪酸,解决出口肉鸡腹脂率高,影响屠宰酮体率的这一大难题。
4、鱼类对饲料中蛋白质要求比畜禽高,但蛋白质饲料价格较高,若在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可节约蛋白质,降低成本,并且促进鱼肝脏对N-3高不饱合脂肪酸的生理合成和防止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并克服缺乏N-3呈现晕厥或休克综合症。
5、猪饲料中添加大豆磷脂可使断奶仔猪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及脂溶性维生素和其它营养的吸收,并消除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腹泻。可明显提高母猪的排卵量、提高产仔成活率及乳汁质量。
磷脂是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一种含磷酸的复合脂质。目前饲料工业所用的磷脂主要是来自豆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大豆磷脂。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研究了在水生甲壳类和鱼类的饵料中添加磷脂的效果,磷脂在鱼虾类营养方面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来源于动植物油脂的磷脂,其分子结构与天然油脂相似,同属甘油酯类,故具有油脂的一般营养特性。从营养性质来看,磷脂和油脂一样,能提供甘油和脂肪酸等成分,此外还提供磷酸、胆碱和肌醇等成分,并具有水溶性维生素的某些性质。在能量方面,由于磷脂分子中有磷酸和胆碱等存在,略低于油脂。就必需脂肪酸含量而言,植物性磷脂要优于动物性磷脂(表1)。
大豆玉米高芥酸菜籽葵花籽棉籽蛋黄
C16∶021.422.821.713.031.537.0
C18∶03.81.51.14.64.012.4
C18∶112.026.523.116.020.831.4
C18∶257.048.538.067.342.312.0
粗制大豆磷脂等植物性磷脂一般均含有油脂、磷脂、糖脂、维生素E等多种营养成分和能量物质,因此添加到饲料中,除可提高饲料能量之外,还具重要的生理作用和营养作用。
磷脂是动物脑、神经组织和内脏器官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生物膜的主要组分,对幼龄动物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磷脂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转运和形成,并能防止脂肪肝的产生。磷脂还可节约动物机体内蛋氨酸和能量的消耗。
大多数饲料级磷脂产品在饲料加工温度条件下有很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给饲料加工带来困难,因而许多鱼虾饲料加工厂家不愿在饲料配方中添加磷脂。 由于磷脂至少有下列作用,还是引起人们的重视:促进消化并加快饲料中脂类的吸收;提供和保护饲料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提高制粒的物理质量,减少饲料中水溶性营养物质的散失;具有化学引诱作用并改善饵料的适口性;提供未知生长因子(Rumsey等,1990)。
过去一直是使用生物饵料如轮虫和卤虫类养殖真鲷、石鲷、比目鱼、香鱼等鱼苗。 生物饵料的培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产量得不到保证,营养也较单一。鱼苗特别是香鱼吃了这类人工培育的生物饵料后,易发生畸形和死亡。而在饵料中添加一些磷脂可以显著地促进鱼苗的生长和存活。Kanazawa等(1981)报道,在轮虫类生物饵料中添加蛋黄磷脂或大豆磷脂,则香鱼体侧弯的发生率可减至0~5%(通常高达18%~80%)。Kanazawa(1983)研究了不同磷脂对香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发现,投饲补充有神经磷脂和卵磷脂的饵料或单独补充卵磷脂的饵料,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增重。而投饲只含有脑磷脂饵料的效果则不太明显。他进一步分析了高纯度商品磷脂类对香鱼的作用,发现大豆卵磷脂、蛋黄卵磷脂和神经磷脂可显著地提高存活率,而二棕榈酸卵磷脂则没有上述作用。
生长试验表明,神经磷脂在分别有大豆卵磷脂和蛋黄卵磷脂的参与下,具有最大的生物活性。 一般认为香鱼所需要的分子状态的磷脂应在C2位置上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C3位置上含有胆碱或肌醇基团,不同磷脂在生物活性上的差别很可能意味着不同磷脂类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了细胞膜的形成。Rumsey等(1990)在虹鳟饲养试验中,发现磷脂作为生长促进剂对处于开食阶段或快速生长期的鱼苗是有效的。Kanazawa认为,鱼苗需要大量的磷脂是为了在孵化后的一段快速生长期间参与形成新的细胞成分,因鱼体本身合成的磷脂量是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的。
过去由于饲喂屠宰场下脚料(牛脂、猪脂)易导致脂肪肝变性,所以鳟鱼饵料是完全无脂肪的,并由此认为,海产动物油脂适合于用作鳟鱼饵料的脂肪添加剂。 即使饲喂易消化的脂肪,也会导致鲑科鱼类肝脏和肾脏中脂肪的变性,肾脏功能受到损害,导致水肿和高死亡率。然而饲喂3%的家禽脂肪,则可促进鱼的生长。由此可以假定这种促生长作用应归功于磷脂含量而不是维生素及其类似物的含量。这一发现使磷脂在鳟鱼养殖中显得特别重要(Lucas,1989)。
亚油酸和亚麻酸为鲑科鱼类所必需的,并能刺激它们的生长。这些物质的缺乏,会导致鱼色素在16~24周龄后完全丧失。添加内消旋肌醇(350mg/kg)有利于鳟鱼的生长。缺乏肌醇,会使鳟鱼出现不良生长,出现大肚皮并延长饲养时间。无论是温水性鱼还是冷水性鱼都需要胆碱。鳟鱼如缺乏胆碱,则会影响生长和饲料利用率,引起肾脏和肠内出血以及产生脂肪肝。使用富含胆碱、肌醇、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大豆磷脂,有益于鳟鱼的健康、生长和对饲料的利用。磷脂的添加还有助于预防肝代谢疾病,并能使已受脂肪肝变性损害的鱼快速恢复(Lucas Meyer Co,1989)。
磷脂在淡水鱼养殖中的作用也初步得到证实。上海市油脂科研所(1982—1984)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将菜籽油磷脂作为池塘养鱼配合饵料的添加剂,结果证明,菜籽油磷脂对淡水鱼(青鱼、草鱼、团头鲂)具有增产、节料和提高亩净收益的效果。研究认为菜籽油磷脂具有促进淡水鱼对脂肪的消化吸收作用,改善了肝脏的健康状况。磷脂转运脂肪的作用在饲养团头鲂等鱼的试验中,也得到证实,即添加7%菜籽油磷脂的试验组团头鲂,其肥满度值最大为3.36(对照组2.66),而内脏脂肪所占体重比例最小为3.62(对照组4.42),比肝重指数为1.49(对照组1.72),肝色泽也说明肝脏健康状况为最好。在试验鱼饵料中添加5%或7%菜籽油磷脂时,每亩净增产10%左右,可降低饵料系数8%左右(施国培,1986)。在草鳊鱼饵料中添加5%、7%、9%的菜籽油磷脂,与对照组比较,亩产分别提高7.55%、8.75%、4.25%;饵料系数分别为2.48、2.34、2.55(对照组2.72);试验组鱼的腹脂占体重1.68%~3.65%,对照组为1.2%~2.9%(程玉冰,1990)。在鲤鱼饵料中添加2%改性大豆磷脂,与对照组相比,可增产30.7%,饵料系数降低0.21(薛永瑞等1989)。
4.2甲壳类对于甲壳类动物,现已证明,其饵料也需要磷脂。磷脂对于甲壳类动物来说是重要的脂类,它能将饵料中的脂质乳化,使之易消化吸收,对细胞膜形成有促进作用。Abramo等(1981)研究证明,在龙虾的饵料中绝对需要卵磷脂以确保它在脱壳期间的生存。
虾在不同生长时期对磷脂的需要量不同,幼年虾对磷脂的需要量较高,因为幼虾不能合成足够的磷脂供生长和代谢需要。缺乏磷脂会影响虾对胆固醇的利用。饵料中含磷脂有助于胆固醇在肝、胰和血淋巴组织中运输,进而促进幼虾的成活和生长。虾的总磷脂推荐需要量为2%,然而如果使用卵磷脂,总磷脂需要量可减少为1%。 如果磷脂所含的20∶5n3或22∶6n3在磷脂的C2位置上,则只需0.4%。在日常饲养甲壳类动物的试验和商品饵料配方中,常使用商品卵磷脂。要实现磷脂的最佳作用效果,还需要确定其特性和组成。研究表明,含有胆碱或肌醇的磷脂效果最好;含有必需脂肪酸的磷脂效果较好;脂肪酸的化学位置影响磷脂的效果(Lawrence,1996)。
表2日本对虾用卡拉胶微胶囊饵料配方%
人工微粒饵料在对虾、三疣梭子蟹、扇贝和牡蛎等苗种生产中,可以完全或部分替代生物饵料,而且和鱼苗用人工微粒开口饵料一样,饵料配方中要有磷脂成分。例如,在对虾育苗中,日本采用的卡拉胶微胶囊饵料配方中含有较高量的磷脂(表2)。国内近期的研究试验也证明,磷脂在对虾养殖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李桂华等,1997),添加磷脂组(2%菜籽油磷脂粉)与对照组比较,体长增长率提高32.9%,体重增重率提高46.7%,成活率提高6.9%。
国外十分重视虾用配合饵料的研究开发,并将卵磷脂作为饵料重要原料加以研究应用,国内对此尚缺乏系统研究。
5.1粘合剂磷脂加入饵料中,可起到粘合作用,减少饵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通常颗粒饵料在水中会膨胀,并往往会分散漂离并沉降至水底。这样会造成饵料的浪费和水质污染。使用一种适合于鱼和甲壳类动物的特殊磷脂产品,就可提高颗粒饵料中的耐磨性,增强膨胀后在水中的凝聚性,从而改善这种漂离和沉降状况,有利于饵料在水中的悬浮而方便鱼虾等食用。同时还可抑制饵料中脂肪的流失,增加动物对脂肪的吸收,促进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
5.2润滑剂在颗粒饲料生产中,添加磷脂具有良好的工艺效果。磷脂化的饵料具有较好的润滑特性,可减少饵料在挤压成型时的损耗,减少饵料对设备的磨损,提高制粒产量和颗粒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制粒过程中能量的消耗,并能使产品温度的升高减至最小值,因此这种颗粒能迅速冷却下来,霉变的危险也因之减少,这对袋装产品尤为重要。
5.3脂质体包埋剂利用磷脂双层膜的特性,可制成包埋各种水溶性或脂溶性物质的脂质体。 目前饵料加工者利用磷脂的这一特性,将饵料包埋起来制成微粒饵料,专供饲喂开食期的鱼苗、甲壳类和贝类幼体。经过脂质体包埋的饵料颗粒能够悬浮于水中并保持其稳定性,而且很容易为鱼类、虾类等幼苗所吞食,饵料中的营养物质又很容易被消化吸收。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磷脂作为一种特殊营养添加剂和饲料加工助剂,用于水产饵料加工是可行的,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在水产饵料中添加磷脂,不仅能提高饵料的诱食效果,对鱼虾类生长有益,而且还能提高制粒质量,但添加磷脂的经济性往往是水产养殖者或饲料加工者最关心的问题。我国,磷脂资源十分丰富,且粗制磷脂或改性磷脂产品的价格相对其油脂,比较便宜, 饲料中添加磷脂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由于粗磷脂或改性磷脂产品过于粘稠,给饵料加工带来困难,因而大多数饲料厂不愿意在水产饵料中添加磷脂。而脱油(粉状)磷脂产品在减少饵料加工困难和生理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价格昂贵也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只用于某些特种饲料的加工。载体化的磷脂产品(磷脂预混料)价格适中,添加性能良好,因此目前很受国内饲料加工者的青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饲用磷脂产品。
为了充分发挥磷脂在水产饵料加工及水生动物养殖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我们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开发水产饵料专用磷脂产品及其添加技术,使之有所突破,进而扩大其应用领域。
关于本次大豆磷脂油在猪料的应用和磷脂在水产养殖中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版权声明:本文为 “好饲料网” 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